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现途径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2月14上午,九三学社中央邀请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辅导报告。
报告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主持。
林毅夫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观点,并对此做过长时间思考。他用翔实的资料和数据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关键战略地位,以及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林毅夫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战略措施。改革开放27年来,我国第一产业总产值年增长率高达6.2%,但是高速增长主要集中在开始几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由于农产品需求具有收入弹性小、价格弹性低的特点,在常规时期,农业总体增产并不能带来农民增收,只有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流动出来的劳动力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需求者,留下来的劳动力有更多的土地来扩大生产规模,农民的人均收入才能长期持续增长。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了生产能力普遍过剩、通货紧缩的现象。通货紧缩导致一方面城市企业开工不足,使农民异地就业转移困难;另一方面大量乡镇企业破产,农村劳动力重新流回农业。这就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渠道,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低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限制了农民对电器、现代化厨房等产品的需求。林毅夫认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生产能力全面过剩是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推动以农村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解决农村生产力普遍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缩小城乡差距,打通扩大非农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林毅夫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有很多人工作生活在农村,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他建议,大多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以现在已经形成的自然村为基础,而不是拆并自然村,集中建立远离耕地的新村;建设资金以政府投资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农民也出一点钱,让他们有参与、监督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建设项目应有农民参与决策。
与会人员还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资金来源的解决等问题与林毅夫进行了探讨。
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抗甫,副主席贺铿、邵鸿,秘书长徐国权,九三学社中央各专门委员会、参政议政研究中心、社会服务咨询委员会、机关各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九三学社北京市委部分社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共10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