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0多万家,其中非公有制医疗机构13万多家,绝大部分是门诊小专科,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仅有1500多家。目前,民营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数只占总诊疗人数的2.7%,在每年超过万亿元的医疗市场份额中只占3%。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西安协同医院院长董协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民营医疗机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外部环境、条件不宽松;经济效益低于期望值,投资回报率低,资金进入有障碍;二是三年免税期已过,税务负担较重;三是民营医院自身不规范,人才缺乏。新一轮医改,全国4000多家民营医院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注定不能绕开。“民营医院正急切地等待将要实施的医改方案,希望新医改能给他们带来新的曙光。”
董协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民营医疗机构应从五个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一是消除歧视减免税负。目前,卫生部门已经明确民营医院为营利性医院,税务部门逐渐开始对营利性医院征税。由于民营医院基本属于新事物,到底应当按什么性质收税,卫生部门和税务部门的政策不统一。如果按企业收税,民营医院将要上缴5.5%的营业税和33%的企业所得税等其他税种。按照测算,这笔税收大约占到民营医院总收入的10%左右,实际上,税收存在动态变化,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以上海市为例,全市300多所民营医院中有20%左右因为税负增加而面临退出市场的风险。经测算,民营医院的成本高出公立医院16%左右,如此现状使得部分民营医院面临生存问题,更难以发展壮大。建议国家秉承医疗行业的内在规律通盘考虑,对民营医院给予税收方面的政策扶持。二是建立民营医院人才库。人才缺乏是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另一个瓶颈。一项调查显示,各个民营医疗机构聘用的医护人员80%来自省级各大医院和企业、部队医院退休、内退、下岗医务人员,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6%。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资金、人才、设备、技术、品质、服务等方面的提升,需要相当长时间。民营医疗机构难以提供公立医院所能提供的科研设备、科研经费、学术平台和社会地位,使得一些自愿到民营医疗机构工作的专家难以施展才华。建议建立民营医院人才储备库,重视对民营医疗机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定人员、设备、技术项目的准入管理办法,吸引更多有专长的医疗人才加入民营医疗机构;鼓励高起点、高层次、高质量的营利性医院脱颖而出,在机构和人员执业标准、医疗机构评审、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课题招标等方面,同等对待民营医院。三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目前民营医院良莠不齐,建议 实施“严进宽发展”,即应该提高准入门槛,对经严格审批后成立的医院,政府应给予一定扶持,在药品采购、税收等方面创造宽松环境。四是建立严格退出机制。民营医院要规范化成长,主管部门须痛下决心,对有社会责任感、操作规范的民营医院给予政策上的鼓励,而对违规操作的民营医院,要有明确严格的退出机制,剥夺其在某地区继续行医的资格,而对该院法人代表应给予登记在案,必要时通报给全国行业协会,剥夺其在全国范围内开办医院的资格。“就像警方处理违章车辆那样,不管在哪里违章,只要上路就有可能被‘捉拿归案’。五是导入评审标准管理。当前对民营医院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许多民营医院都是参照公立医院的等级评审标准实施管理。在重塑诚信过程中,许多民营医院产生了规范化管理的强烈愿望,行业自律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要打造品牌,就必须建立严谨的科学管理体系,把民营医院纳入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这样才能实现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