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朱波战地日记


朱波,男,37岁,九三学社北京市复兴医院支社社员,北京市复兴医院ICU副主任医师。四川汶川地震后,随北京市卫生局组织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ICU医疗组赴灾区抢救危重病人。

感受余震

5月17日下午6点紧急集合,于18日到达成都已是早晨5点20分。

将沉重的行李运至宾馆,由于一夜未睡,上下眼皮不停地打架。领队告诉我们10点集合,分配任务,大家要抓紧时间休息。搬运行李至房间6点钟,迅速利用不多的时间补充睡眠,恢复体力。可就在6点30分,床在剧烈晃动,见鬼,奋力睁眼一看,墙也在左右高频率的摇摆。这就是传说中的地震啊!在北京虽有震感,但不像现在这样的强烈、真实。这就是我们到达成都后感觉到的第一次强余震。

5月19日晚上8点钟,电视反复通报汶川余震区有强余震的可能性比较大,从5月19日至20日会发生。我们被极其负责的宾馆服务员“撵出”大楼。只见成都市民倾巢出动,能出来的绝不留在室内。我们没有帐篷,只得向传达室借了两个小凳子,坐在外面,不知即刻将发生什么状况,心里不免有些惶恐,拿出手机联络其他队员,网络似乎也害怕躲了起来,给谁打电话都显示为“连接失败”,这更增加了恐怖色彩。大家说:“走,咱们去医院看看病人。”确保病人已安全转出后回到宾馆楼前已是凌晨4点,此时心中对余震竟然期盼起来,因为余震光临后就可以休息了。从在京集合到现在,我们的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疲惫不堪。大家开玩笑地说:“不到8级地震不用叫我们了,美美地睡,管它余震不余震的。”最终这场期盼的余震没有来临,虚惊一场。早晨8点,我们按时去上班。

没有预约的一次余震是周日下午4点20分,我们从医院回住处的路上,突然间所有的市民蜂拥而出,举头眺望。我们诧异地张望着,同事大呼:“快看那路灯。”乖乖,只见路灯着了魔般“咔咔…”作响,左右摇摆,余震来了,没打招呼,搞了个突然袭击。待了一会儿,地震又悄没声的走了,妈呀!

从来成都的这十余天,大大小小的余震我们经历了很多,夜间、凌晨、上班时,不定时地。渐渐的我们已习惯了它的伴随、它的存在。只不过每次发生时不免多了几分对灾区人民的牵挂。这不,今日又有消息说甘肃有7—8级的强余震,咋办,凉拌呗,呵呵……

紧张的工作

自5月17日接到上级命令紧急入川以来,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成都的医疗救援工作已渐近尾声。我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ICU医疗组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活动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负责的是成都市第九人民医院和妇产科医院ICU病房。迄今为止,我们诊治患者74例,转出患者12例,从华西收入患者7例,搬运患者11例,发现传染性气性坏疽1例,换药12例,夜间出急诊1例,出院患者7例。最为成功案例的是5月18日当晚救治1例从灾区来的产后大出血患者,在3小时内成功地进行容量复苏,积极纠正酸碱平衡,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及意识状态,于次日凌晨2点20分成功撤离呼吸机,今日该患者已治愈出院。

在工作中,我们绝对服从当地医院的工作安排,听从院长及科室主任的领导和指挥,积极配合当地ICU的医疗工作,随叫随到,全力以赴,不分昼夜的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尽管余震极多,但我们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充分发扬了白衣战士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不怕疲劳,不畏难险,连续作战,以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