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李华栋:切实保护耕地 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要解决人的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作保证。确保足够数量和相当质量的耕地,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各地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江西为例,江西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先增地、再用地”、“先做加法、再做减法”、“集中整理、连片复耕”、“管地、造地、用地有机结合”的做法。2006年根据全省耕地后备资源实际情况,提出了“造地增粮富民”的土地整理新思路。2007年造地工程涉及49个县市,造地10万亩,整理耕地75万亩,预计通过整理新增有效耕地面积12万亩,稳产基本农田170余万亩,农民年人均净收入增加约300元。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建设用地量的增大,耕地补充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更加切实耕地。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李华栋说,目前耕地补充工作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由于提前使用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加上资源潜力不可再生的原因,耕地后备资源大量减少,同步补充耕地面积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土地开发整理难度越来越大。目前面积较大、开垦条件好、易开发造地的地块已基本被开发利用,剩余的多是零星分散的地块,农地整理新增耕地比率减少,开发整理难度增大。三是投入成本越来越高。由于开发造地的地块面积小而分散,项目工程不利于机械施工,土地开发整理难度大,投入成本提高。四是土地开发整理质量不高。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丰富,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块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和经济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的质量与城镇周边建设占用耕地的质量及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五是耕地监管不严,闲置率高。对耕地保护意识的淡薄,造成了法律执行的困难。同时,由于部分地区国土执法部门监管不严,降低了耕地保护相关法律的权威。建设的盲目性造成大量耕地被占用而又未开发利用和闲置。六是新增耕地数量存在人为因素误差。一些地方在报批造地审查时存在弄虚作假行为,把撂荒后重新开垦的耕地算做新增耕地;还有些土地整理项目未按照原设计要求实施,耕地整理出地率水份较大。

李华栋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耕地保护意识。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多途径、宽渠道深入宣传农业法、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与耕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保护耕地对耕地可持续利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耕地监管。要加大对国土管理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干部素质,及时发现、研究和处理耕地利用与保护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耕地违法现象进行严格执法。要加强对耕地资源的统一管理,依法管理耕地,特别要切实保障基本农田,防止出现建设用地审批不严,乱占滥用,破坏耕地和不批就用,多批少用,少批多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要对潜在的污染企业进行整改,防止耕地污染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大对耕地污染事件的查处力度。三是严格执行计划,落实补充耕地方案。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强化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把对耕地占用规模限制在规划数量、范围之内,严禁随意占用耕地行为的发生。因经济社会发展确需调整规划的,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减少对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审批。根据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年度计划,分解下达任务,具体落实到项目、到地块,确保计划任务完成。同时,加强对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方案的审核工作,对未落实补充耕地方案的建设项目,按规定不予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对未按方案完成补充耕地的,一经查处,应暂停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审批,以确保补充耕地落到实处。四是加大投入,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施用有机肥、轮作、种植绿肥等,不断培肥土壤肥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益。与此同时增加投入,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通过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等保护自然资源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耕地环境,提高单位产出。五是加大复垦力度,增加耕地资源。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把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起来,有计划地开垦荒地,变宜垦地为耕地,提高土地垦殖率。六是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抓项目管理,加强项目论证、立项、检查验收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源头上堵住弄虚作假行为发生的可能。抓工程质量,实行土地整理与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标准和质量,从而提高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