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郑粉莉:我的成长留下了改革开放30年的印迹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郑粉莉关心环境保护、妇女、教育、土地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从陕西贫困地区的农家女孩,成长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郑粉莉说:“我的成长和身边发生的种种变化,都深刻留下了改革开放30年的印迹。”

郑粉莉出生在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小村,这里虽然距西安市不远,却因为交通不便而非常贫困。1978年,18岁的郑粉莉准备冲刺第二年的高考,那年的冬天让她至今难忘。“每个星期天晚上,我都背着家里蒸的玉米面馒头作为一周的口粮来到学校。那年冬天很冷,我们每顿饭都是喝一碗白开水,和冻得像石头般硬的馒头一起下肚。”郑粉莉说。

睡大通铺、吃玉米面馍,这些对郑粉莉来说都不算什么,最困难的就是学习条件的艰苦。虽然就读于全县最好的中学,但因为教室里没有灯,晚上自习时,郑粉莉只能和同学们一起在蜡烛微弱的灯光下学习。

那一年,在全校参加高考的400多名学生中,只有十几人考上了大学,郑粉莉就是其中之一。郑粉莉说:“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三批大学生,当时要考上大学确实非常难。现在中学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的入学率超过了20%,说明中国教育迈向公平取得了很大进展。”

1979年是郑粉莉上大学的第一年,这时她已经感受到了家乡生活的变化。以前只在过生日和过节时才可以吃到的小麦粉,由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己家里已经能天天吃到了。

在西北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后,郑粉莉来到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读研究生。因为聚集了大批农林水方面的专业人才,这里被称为中国的“农科城”。

初到杨陵,郑粉莉惊讶于这里的落后。全区只有一家商店和两条水泥马路,她一下子觉得从城市来到了农村。因为学的是水土保持,郑粉莉要经常去外地出差,那时从杨陵到革命老区延安,400多公里的路程坐吉普车要整整走3天。

研究生毕业后,郑粉莉选择了继续留在研究所里从事研究工作。如今,杨陵区已经更名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是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随着高速公路的建成,从杨凌开车到延安只需要不到4个小时。

1988年,郑粉莉做了母亲。那时她和爱人两个人的月收入只有150元钱,每次发了工资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月要吃的米、面、油和孩子的营养品买齐,剩下的一点儿钱放在抽屉里应急,生活捉襟见肘。到上世纪80年代末,她还从没去过银行,更没有见过存折。“我上大学时一个月只有19元补助,现在我的博士生每月有近千元的生活补助,不用再为生活发愁。”

最让郑粉莉欣喜的,还是科研条件的变化。刚工作的时候,她和十几位同事一起参与的一个科研项目只有12万元经费,但现在,作为博士生导师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在她一个人的科研经费每年都在百万元以上。郑粉莉说:“这30年里,正是有了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才使惠及老百姓的事情越来越多。我的生活变了,我的家乡也变了,国家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