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把握机遇,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提案”,被列为大会一号提案。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和全国政协常委、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郑楚光。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
全国政协常委、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郑楚光告诉记者一号提案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
他说:“低碳经济被誉为后工业化时代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国现在的低碳项目还很少,低碳技术还不成熟。我们现在还不用‘低碳经济’一词,因为‘低碳经济’是一个比较高的发展层面。”
郑楚光认为,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要经历四个阶梯式的发展过程。“第一步是大力发展低碳项目;第二步是在低碳项目群的帮助下,形成成熟的低碳技术;有了低碳技术成果之后,才能发展到低碳经济;最终过渡到低碳社会。” 他说,“但是低碳发展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我们一定要高度关注。”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也赞同郑楚光的观点,他说:“我们现在不用‘低碳经济’一词,而用‘低碳发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通过低碳技术的完善和普及,把单位GDP的能耗逐步降低,最终使我国走上低碳发展的道路。”
低碳发展要三位一体
九三学社中央在提案中指出,以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为关键,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低碳发展,应是中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战略取向。那么实现低碳发展应该从何入手呢?
赖明告诉记者,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是,要实现低碳发展仅仅依靠低碳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的配合。另外,与人们行为模式相关的社会环境也非常重要。我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如果能做到随手关灯、将空调温度设定在节能范围内,我国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将下降20%。所以社会对低碳的认可是我国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碳捕捉及封存是一个发展方向
在谈到碳捕捉及封存(CCS)技术时,赖明说:“当前,碳捕捉及封存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欧美发达国家,都处在技术攻关阶段。我们常说的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核心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抢占低碳发展的制高点。”
郑楚光也提出了他对碳捕捉及封存技术的见解:“要真正达到规模化的减排,不走碳捕捉和碳封存这条道路,真的很难。”
“节能减排有三种技术途径——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的减排。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大力发展新能源这两条路都非常重要,必须要走。但是,我认为,与此同时,一定要关注化石能源的减排,大力发展碳捕捉及封存技术。我国在碳捕捉及封存技术方面的工作并不比其他国家落后。碳捕捉及封存是一个发展方向,应该紧跟。”他说。
延伸报道
从“新型工业化”到“低碳发展” 一脉相承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把握机遇,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提案”,被列为大会一号提案。其实早在去年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曾提交了《发展低碳经济 提升综合国力》的大会发言和《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的提案。九三学社为何一直如此关注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连续两份提案是如何产生的?
采访中,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国家层面就明显感觉到之前粗放的发展方式、大量的消耗资源、大量破坏环境已经难以为继。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如果再往前追溯,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我国就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其实,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直至今天的低碳发展都是一脉相承的。”赖明说。
在采访中赖明告诉记者,2007年,九三学社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专门委员会社员张德二给社中央写了一个建议,希望社中央关注气候变化问题。2008年和2009年九三学社中央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大量调研。我们认为,研究低碳技术和低碳发展是件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事情。九三学社中央已经把“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为长期的战略课题,今后还会继续关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