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社会上一些消息通过网络、手机短信迅速传播。如“香蕉生了癌,传染给人也得癌”;“桔子长了虫,吃了桔子肚子里也长虫”。这些捕风捉影的谣传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却引起大范围恐慌,使得海南、四川等地果农承受巨大损失,甚至波及全国柑桔业。有些消息事出有因,如奶粉事件,但传播过程中夹杂了一些失真信息,真假掺半的传言迅速扩散,令人难以辨别,广大百姓只能宁可信其有,结果使全国乳品产业链遭受沉重打击。涉及食品安全等事关人民生活切身利益的传言,无论真假都可能在全国范围引起风潮,造成极大的冲击效应,甚至给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现有的《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主要应对实际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对于实际没有发生严重事故而仅仅出现虚假传言的情况,不一定满足应急预案启动条件,预案中响应措施针对性也不强。但虚假传言造成的严重社会影响却可能不亚于一次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茅玉麟认为,有必要另外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
茅玉麟说,对虚假传言采取封堵策略显然不解决实质问题,在现代传播技术条件下,遮遮掩掩只能造成彻底失信,使传言变本加厉。对虚假传言置之不理会被视为默认,使传言弄假成真。虚假传言之所以能迅速传播,是因为它貌似有一定科学道理,而公众对其中的专业知识并不熟悉,难以辨别真假。要减少社会损失就要解除百姓心中疑虑,这不能靠简单批驳,需要让大家明白正确的科学知识,从内心认可。
茅玉麟说,提高大众科学素质固然有重要作用,但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虚假传言,不可能完全做好预防,因为事前就把门类广泛的各种专业科学知识普及到广大百姓是办不到的。只能针对传言内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出科学的解释,有理有据地揭示其中道理,让虚假传言不攻自破。对于这种应急性质的专门科普活动,仅靠媒体临时采访一些专业人士的方式是不够的。出事后找人匆忙上阵,可能只谈了一个问题而漏掉其他环节,也可能权威性不够难以令人信服,或者表达的过于专业让老百姓听不懂。为了有效遏制虚假传言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害,需要预先准备一套完整措施,把正确的科学知识迅速普及给民众,并使人真正信服。
茅玉麟建议,在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统一协调下,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会同中宣部、中国科协等单位共同建立这一预案体系。一是确定选题系列。针对食品安全领域,在分析研究基础上选择一批影响范围广、易引发社会关注、可能打击整个行业的课题,有计划地全面准备。例如可选定水果、蔬菜、肉类、奶类等课题,并可细化到香蕉、柑桔、猪肉、牛肉等子课题。二是组织专家队伍。为每一个课题建立相应的专家库,由不同专业专家配套组成。如水果课题组可以包括果树、农药、检疫、卫生、运输、工商、销售、营养等覆盖全流程的各领域专家。有计划地安排专家分析以往出现过和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传言风险,事前撰写应对文稿,进行演讲培训,学习公共危机处理知识。三是健全预警体系。传言是通过网络、短信等渠道传播给大众,很容易在刚蔓延之时就被发现,通过网络和通讯监管部门也很容易发现各种传言。可依托现有社会管理体系,明确基层信息员队伍,建立社会传言预警上报网络体系,关键是明确进行信息汇总、分析、转送的工作机构,能迅速判断风险,反映到决策指挥部门。四是构建指挥反应机制。依托有关领导机关,建立有相关党政部门参加的联席决策机构。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判断危害程度,做出响应决策,启动预案。召集专家出面解释,动员宣传部门进行引导。使虚假传言平息,使群众减少疑虑,使产业少受损失。五是在传染病、地震等涉及民生安全的领域,也应逐步制定应对虚假传言的科普专项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