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赖明副主席:农村改革发展要因地制宜 不能搞一刀切


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常委会的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10月16日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在大会发言中说,农村改革与发展矛盾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老百姓利益的高度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

赖明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有专家估计,改革开放30年来,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对农业进步的贡献率达到了44%,这充分说明了制度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制度创新,改善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要将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可操作的具体政策,稳定转移农村劳动力;要为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明确只要农民转让了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在城镇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就享有与城镇居民在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同的权益;切实减少农民数量是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最有效的措施;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生产要素市场。虽然《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进行了规定,但由于实践中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转让、抵押、流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举步维艰、农民贷款难、农业扩大再生产难、规模经营难。因此,要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进程,在明晰土地产权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多种实现形式,激活农村土地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二是以加大农业生产投入为抓手,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加大农业生产财政投入是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最直接的措施。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保障了粮食安全,但对农业的财政补贴还应加强。我国对农业的投入约占财政总收入的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5%,同时,粮食生产的直补效益低下,仅为0.6。要把握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重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要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综合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粮食和生产资料的生产、运输、加工、购售、技术、资金、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要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粮食流通市场,用行政和市场这两只手共同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要完善鼓励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龙头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努力营造“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体制,帮助农民从农业产业延长链上获取更大的利益。要在加大对粮食生产补贴力度的同时,完善补贴政策和方式,增加直接面向农民、农业的补贴,提高财政补贴效益。要将补贴耕地面积的方式逐步向补贴耕地和粮食产量并举的方式转变,最终过渡到补贴粮食,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为关键,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国家已大大加强了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但我国农业科技的投入仅为农业总产值的0.1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0%,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0.26%。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明确农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研究投入。下决心开展主要农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等的转基因技术、装备、品种的研究,并制定政策逐步推广。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粮食品种。加强对冬季农业的作物品种、技术、设备的研究,并有序地推广。加大对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比较效益。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地域差别明显的大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更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动,不搞一刀切,而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应该是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