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孟安明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1月10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举行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十九届全体院士大会上,九三学社中央院士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孟安明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孟安明1963年生,四川省大竹县人。1991年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遗传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副系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孟安明上世纪90年代回国建立独立实验室,主要立足国内,从事分子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7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9篇,被引用659次。先后获得香港求是科学技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生物医学),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孟安明的主要学术贡献为:一、推动了我国动物发育生物学学科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斑马鱼在国际上成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脊椎动物模式,其地位仅次于小鼠。孟安明于1998年率先在国内利用斑马鱼开展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重点是胚胎的中胚层诱导作用和背腹分化,主要发现了调控Nodal/TGF、Wnt、Fgf信号的中胚层诱导作用和背腹分化的一些新的机理;1998年以来在《Science》、《Cell》、《Devb调控Nodal/TGF Cell》、《EMBO J》、《Development》等杂志上发表与发育相关的论文33篇(在其中29篇论文中为通讯作者),被SCI收录论文引用近200次,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升了国内动物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水平,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国内有20多个实验室开始了利用斑马鱼的研究。二、率先将当时国际最先进的DNA指纹技术引入我国畜禽遗传育种领域,建立了主要畜禽的DNA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将DNA指纹技术成功地用于测定品种内和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和预测家禽杂种优势,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被国内同行引用170次,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此外,1996年-1998年在美国佐治亚医学院做访问研究期间,在世界上首次制备出组织特异性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脊椎动物个体,并开辟了一条利用活体脊椎动物研究复杂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的新途径,多篇论文发表在《PNAS》、《Blood》、《Development》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被引用360多次。

据了解,此次共有12个国家的41名科学家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其中有15名中国科学家。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于1983年11月10日,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为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是在已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布杜斯•萨拉姆教授的倡议下创建的。致力于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活动,为发展中国家的优秀科技人员提供促进他们工作的必要条件,鼓励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促进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科学家的科研水平,培养未来一代有前途的科学家,进而推动发展中国家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蓬勃发展。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的著名科学家中选举产生的,分布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医学、社会和经济学等10大领域。他们均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对发展中国家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每年增选新院士约4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