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闵乃本:春天里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在粉碎了“四人帮”、国家发展处于拨乱反正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这次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大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要“全党动员,大办科学”。邓小平同志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科技发展中的思想认识问题、人才培养问题和党的领导问题,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正是这次大会彻底解放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解放了中国的科学,迎来了科学技术事业大发展的春天。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中科院院士闵乃本在日前召开的纪念全国科学大会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感言。

1984年,中央决定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以及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为在高校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极大地激励了高校师生。我所在的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成为国家计委决定建设的首批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使我感到自己的学术设想有了实现的客观条件。1986年决心实现自己科学设想时,我已51岁,意识到自己最富创造的年华已经流逝,不可能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完成全部的学术设想。就决定通过建设团队来完成,通过招收研究生,边培养人才、边推进研究计划。同时,为了“将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在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同时开展了系统的研究,这就是“铁电薄膜、多层膜的研究”、“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晶体生长机制与动力学研究”。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取得了成果。“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铁电薄膜、多层膜的研究”和“晶体生长机制与动力学研究”分别获得2005年度和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回首30年,从打碎精神枷锁、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到思想解放,从研究工作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到自主创新,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这一切源于科学的春天给我们带来的阳光雨露。

上世纪末,暗物质、暗能量的发现,对当代基础科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预示着人类步入了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前夜。上世纪60年代以来,集成电路按莫尔规律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基础——集成电路及其基本单元(场效应晶体管)将逼近物理极限。届时将标志莫尔时代的结束,孕育着新一轮信息革命。场效应晶体管失效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什么?能否诞生在中国?这不仅是本世纪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规划回答了这一问题,提出了“量子调控研究计划”,并列入“十一五”规划,成为四个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之一,并于前年8月开始实施。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感到责任重大,但我们有信心。我们相信,在今后10~15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即使不是诞生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而是诞生在欧、美或日本,我们也能迅速赶上和超越,决不会像上世纪中叶的微电子那样越赶越远,因为我们已经致力于研究基地建设、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建设、创新成果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