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殿常(右二)研讨作业方案
汶川地震,这场波及甚广的灾难,时时刻刻刺激着全国人民的每一根神经,九三学社社员胡殿常时时涌动着要为灾区做些什么的念头。
胡殿常所负责的科室5月13日15点接到通知,为地震灾区制作《抗震救灾专用地图》。此时胡殿常正在外地出差,他深知此项任务的重要与艰巨,火速从外地往回赶,同时打电话通知几名员工准备晚上加班。
18时他返回廊坊。
18时30分,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位副社长及地图编辑部主任、出版部主任等一行8人赶到胡殿常工作单位,现场布置任务。接受制作任务后,他与技术骨干进行了充分沟通,制定出最佳作业方案。看着巨大的工作量和上级领导焦急的目光,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汶川地处山区,本来交通就不便利,地震后仅有的一两条路也被阻断了,救援队伍无法进入。他们的任务是制作一张便于携带的折叠两面图,一面印有1:110万的四川省地图,宏观反映四川省政区、交通、居民地等信息,特别是四川省与邻近省市的公路、铁路、机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面印有汶川县及周边地势图,采用分层设色的方法,反映当地的地势起伏和地形面貌,突出表示县、乡、镇、村庄等居民点和当地的公路、铁路、江河及水利设施等最新信息。尽快将他们制作的《抗震救灾专用地图》送到灾区,就能让抢险大军更早一些看到那个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给抢险的同志们提供便利。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他又果断的从预备队中抽调了几名员工投入到该任务中。
夜深了,13名员工13双手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着。这期间他们遇到了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多次召开现场会,群策群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妥善安排各个分项工作的衔接问题,使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
15日黎明,任务终于全部完成。刚印好的地图还带着墨香就火速运往北京机场,上级领导亲自将这些图运抵灾区。象这样的任务从设计到制作、审批、印刷、包装、发行,一个个环节走下来,最快也得一两个月。可这张图特事特办,各部门间通力合作,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交付使用。特殊的时期,创造了一个奇迹!
14日16时,第一个任务还在进行中,他们又接到了第二个任务——派4名技术骨干去北京总参测绘局协助制作新的救灾地图。派谁去呢?他们的第一个任务还没有完,并且都是连续工作一天一夜,已经非常疲惫。但他毅然抽调科室的4名技术骨干,并对她们强调了此次工作的重要性。15日早上6点起程,一个多小时抵京后就直接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饿了简单的吃两口,困了在工作台上眯上几分钟。16日21点完成任务返回廊坊。这39个小时中他们总共只休息了两个多小时。
16日上午11点30分,他们又接到第三个任务——制作灾区尼龙绸地图。这种图防水、防折便于野外使用。中午1点接到任务后,马上展开工作,经过33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又一批图运往灾区。
16日下午18点,接到第四个任务——《四川省地图册》改版,要求19日早上完成,正常情况下这本图集至少需要一个星期改完。为了争取时间,晚饭后大家就开始工作,第二个和第三个任务下来的人员,也陆续补充进来,大家争分夺秒、团结协作,终于按时完成任务。
所有的任务都完了,所有的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了,看着寂静的机房,胡殿常的心情仍然无法平静。从13日晚上到18日,5天的时间里,他所带领的团队共有22名参加灾区地图的制作任务,共计加班近千小时,先后完成了4项急件任务。超常规作业,超常规付出。他们的团队以自己的方式为灾区尽了一份力。
新华社(5月14日)、中国新闻出版报(8月4日)先后报道了此事,其中关于《抗震救灾专用地图》的消息在网上广为传播。他们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领导的认可、业界的好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