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阴山南麓,沃野千里;阴山北麓,草原广袤。
这是一块积淀了深厚北方古代文明的热土。
然而,这里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气候干旱,年降雨量少,大风日多,土地生产力低且不稳定,生态环境脆弱且破坏严重。她曾是自治区和国家重点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约25万余人。
九三学社的专家学者们,早已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乌兰察布;而乌兰察布市政府为尽快甩掉贫困帽子,实现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以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员的九三学社……他们之间的合作,首先从农业领域开始进而多层面展开。
小小马铃薯 优势大产业——协助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九三学社推进的社会服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支边扶贫,而是不断强化科技服务的力度,为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的科技服务。
马铃薯是21世纪人类最有价值的营养食物来源之一,也是新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高产经济作物之一。乌兰察布的自然环境和条件,最适合马铃薯生产。其马铃薯块茎大、表皮光滑、薯形好、干物质含量高、无污染、退化轻、病虫害少,享誉全国及国外市场。2009年3月,中国食品工业学会正式命名乌兰察布市为“中国薯都”。
九三学社乌兰察布市委副主委赵永华,2003年任该市副市长,分管农牧业工作。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知识积淀及实践经验,针对该市经济比较困难的实际,在深入全市11个旗县市区马铃薯主产区详细调研并与各地各部门、科技人员和农民种植大户广泛座谈后,2003 年,他写出了《关于加大支持力度,把乌兰察布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商品薯、专用薯生产和鲜薯加工基地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分析了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马铃薯生产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首要因素是要推广使用脱毒种薯。乌兰察布市气候冷凉,适宜种薯繁育,建成全国的种薯基地完全可能,如一套500亩的喷灌设备连同打井配套需50万元资金,亩产量可达2.5吨—4吨,而培育良种薯和种植加工专用薯,需要大量投资;马铃薯营养丰富,有全营养食品之称,欧洲人也称其为“地下苹果”,可加工全粉、淀粉、薯条、变性淀粉等很多产品,加工投资也很大。
这件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在市委政府的积极努力和九三学社的不懈推动下,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了支持力度,每年给乌兰察布市5000万元专门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
九三学社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注不是就此结束,而是利用各种机会继续呼吁,以便争取更大支持。2008年4月,赵永华到财政部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他经常向部有关领导介绍乌兰察布的特色产业马铃薯及发展前景,以及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意义。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发展与中国的粮食安全”课题组,他任副组长。课题组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写出了包括对马铃薯进行良种补贴在内的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课题报告,引起财政部及农发办的高度重视,在支持农业发展的文件中,马铃薯在作物品种中的位次前移。农发办把支持马铃薯种薯生产及产业发展写入2009年的投资指南中,国务院于2009年也把马铃薯纳入国家农作物良种补贴范围。
全国种植马铃薯的地区主要在气候冷凉的贫困地区,国务院的这一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情系三农——一件提案促惠牧政策快显成效
“农民不富,国家也富不起来”。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对农民政策性补贴已见到实效。参与了这些政策在基层具体实施的赵永华发现,由于补贴的针对性很强,牧民享受上的少,导致牧民生活困难,牧区生态退化严重。
“三农”问题紧紧牵着九三学社专家们的心。赵永华感到落实惠牧政策的严重性,于是就利用各种机会反映这个问题。同时,他撰写了《关于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涉牧补贴政策扶持力度》的提案。这件提案在2008年被自治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被列为2008年自治区政协的重点调研课题,引起了自治区巴特尔主席的高度重视。
为了使惠牧政策尽快落实,赵永华在提出加强项目管理实行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保障措施的同时,又给财政部的有关领导写信反映这一情况,财政部分管部长及有关领导相继作出批示。
这些建议也得到了九三学社中央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中央主席韩启德以及副主席赖明相继作出批示,同时对来牧区调研做了具体安排。原农业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著名草原专家洪绂曾看到对牧区的扶持政策建议后,分别批转农业部畜牧司和草原监理中心的领导。
2009年,农业部出版的第5期《草原监理工作动态》,根据赵永华的建议和,以《破解内蒙古自治区牧民增收的困境》为题,专门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以政府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促进牧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这一意见大大加强了对牧区的扶持力度。
九三人再次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睿智的建言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响当当的品牌——活跃在草原上的“九三专家服务团”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方面勇于探索,涌现出一批优秀科技特派员,他们常年奋战在农牧业生产一线,其中有很多专家是九三学社成员。
2009年初,九三学社集宁市委会成立了“九三专家服务团”,在帮助农牧民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创建科技示范基地和园区、通过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诸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九三专家服务团成为当地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服务团中,九三学社社员、全国的优秀科技特派员、蔬菜专家、“九三专家服务团”团长关惠明在当地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25年来,关慧明一年中有300天在菜农的温室大棚中度过,长年坚持为农民服务:他自费科研攻关,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和2项专利技术;为了到农村服务,他跑坏了3辆摩托车和3辆汽车,3次车祸几近生死,积劳成疾4次手术,仍然挺立在农业第一线;为了满足农民需要,他办起了“乡土人才蔬菜技术培训学校”,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技术员,免费吃住,半天上课,半天在大棚里实践。他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分布在6省市50多个县乡的蔬菜生产基地,统一指挥,网络服务,使2万多户菜农的年人均收入从2000元提高到6000元,每年帮助菜农增收累计达4000多万元;他组织农民成立了多个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科技致富,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他自主研发的二氧化碳(CO2)发生器,通过增加日光温室中的二氧化碳使农作物生长速度提高30%—70%,目前,在乌兰察布周边的300多个大棚里实验取得成功,这在农业上是一项革命性的创举,可使温室种植迅速增长,更好地解决“菜篮子”问题。他的“新型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示范推广被作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真正是变废为宝,把腐朽化为了神奇!
在乌兰察布大地上,哪个地方的蔬菜生产中出现了不明病害、温室大棚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关就会开着车冲向哪里,送去良方妙计。每个旗县都有他的联系点。他是乡村干部的科技靠山,广大菜农的科技活财神。他就像一个明星,走到哪里,哪里的领导、科技人员、经销商、菜农都围涌过来,他的手机铃声随时响起,政府官员找他,乡村干部和农民找他,农技人员找他,种子农药和蔬菜经销商找他……
关惠明和“九三专家服务团”开创了新形势下科技推广之路,成为政府、企业、科研推广部门与农民之间的联系人,将科技第一生产力转化成菜农丰产丰收的喜悦。科技部在全国组织宣讲关惠明的事迹,推广他的经验。《内蒙古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他的业绩。他先后获得国家、自治区、盟市各级各类奖励25项。
九地合作——搭建民主党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大平台
东风为美丽的草原送去韶晖。
2010年7月1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率九三学社中央调研组赴内蒙古自治就牧区生态建设及“牧区生态建设补贴”问题进行调研。王志珍一行走进鄂温克草原,详细了解当地草原生态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牧民合作组织以及畜产品深加工等情况。她指出,抓好牧区生态建设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牧民的积极性。因此,采取何种措施和模式增加针对牧民的牧区生态建设补贴,以实现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的“双赢”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委对乌兰察布市实施的九地合作高度重视,区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刘新乐主委多次听取乌兰察布市九三专家服务团工作情况汇报,并于2010年5月实地察看和现场指导;副主委林琳、边占喜、闫伟、徐建新多次带领专家来考察、指导九三专家服务团的工作;边占喜副主委积极联系内蒙古大学的教授专家,与丰镇市三爱富氟化工企业合作,推动了这一循环经济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林琳副主委联系九三学社社员、自立电脑公司负责人与专家服务团对接,拟提供部分电脑及软件支持。
为了将九三专家服务团的作用发挥得更好,九三学社乌兰察布市委副主委赵永华经常到各个服务点考察指导。市委每个月都要召开1到2次会议,研究服务团工作中的问题。全力支持二氧化碳(CO2)发生器的推广应用,赵永华从分管的科技项目和联系科协的角度大力支持,去年支持经费50多万元,今年支持经费10多万元,无偿提供给种植大棚的农户使用二氧化碳(CO2)发生器,使种植效益倍增;他积极联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服务团的大棚基地作为培训实习就业基地,提供各方面的服务;他还联系市农机局在资金上大力扶持,并积极争取列为农机具补贴的项目范畴……
盛夏的辉腾锡勒草原,绿波千里,风光绮丽。踏着绿色的韵律一路走来,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面上,感受到乌兰察布的农牧民群众对九三学社的情谊,对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信心。(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