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高抒: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高杼说,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任务,这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在读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他们的后劲也是下一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然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相对照,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不相适应之处。

高杼认为,在本科生教育层面,由于本科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朝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出了一大步,在几年时间(1999—2004)里招生人数扩大到原来的五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但是,在招生人数快速增长的同时,对本科教育的投入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同期只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另外,师资力量的培养也跟不上本科教学的需求,急剧扩充的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难以在短期内提高到应有的标准。其结果是,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这种趋势不能简单地归纳为招生人数扩大后学生的平均智力水平下降,因为在录取分数最高的顶尖研究型大学这种趋势也很明显。事实上,教育部组织的调查表明,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对教学质量很不满,教学质量问题普遍十分严重,教学改革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图书资料等硬件设备陈旧,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及生活、学习条件是学生最不满意的问题。许多教师把工作精力几乎完全用在科研项目经费的争取上,这种忽视教学的表现常常被科研考核上的所谓“亮点”所掩盖,使一些不称职的人反而受到了赞扬,这对认真进行教学的教师则是一种打击。到头来,教学没搞好,科研质量也因学术气氛欠佳而难以保证。同时,研究型大学的状况对一般高校的教学也造成了连带影响。本来,一般高校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高质量的教材,而这个任务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承担较多。但是,目前许多教材是在粗制滥造中完成的,甚至有许多抄袭的东西。加上教师队伍素质一时跟不上需要,使得问题更加严重,教学质量无法达到与学生智力水平相应的水平。在研究生培养层面,大量本科生毕业之后进入考研队伍,许多人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因而在研究和深造上缺乏激情和进取精神。现在,专心致志地进行研究、力图做出创新性成果的研究生较少,而敷衍了事、随意应付的人却不少。一部分导师的工作态度使研究生培养的问题雪上加霜。在目前的考核体制下,获取科研经费是要紧的,这在学校那里考核能够过关,又能通过灰色收入赚钱,一举两得。科研工作谁来做?自然是研究生,但做得怎么样、研究生应如何培养,这些问题他们很少考虑。国外有一种研究生把导师称为老板的现象,这本来是幽默的话,意思是导师给研究生提供了生活来源,就向老板给雇员开工资一样。但是,在我们这里,却成了真实的老板和雇员的关系,不仅要开工资,而且要剥削。在许多情况下,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不正常的,缺乏指导、滥用研究生劳力是常见的现象。其后果是不难设想的:即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低下,而且给学生以负面的道德示范。许多研究生的论文是用东拼西凑的办法炮制的,第一手的数据很少,论证也不合逻辑。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急剧上升,但工作扎实、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并不占多数,与研究生科研主力军的要求明显不符。在年轻教师工作环境方面, 改革开放之前,科技资源严重不足,那时候高校科研严重受制于经费,缺乏基本的科研条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力的提高和多种资助渠道的建立,高校教师有了许多获得科研经费资助的机会,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科技成果的产出也明显增加。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中固有的问题,这个良好的开端难以持续。事实上,目前已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倾向,如经费的过于集中和科研人员之间关系的异化。大量的经费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他们的人均资源可能已超过西方国家主研人员所得到的资助强度,我们的管理体制又容忍资源的流失和浪费。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一些掌握巨额经费的人已经受到腐蚀,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已被侵吞更多资源的欲望所取代。与此同时,大批的年轻科研人员,尤其是刚进入工作岗位的人,他们的科研条件并没有明显的改进。在考核的压力下,年轻人员争取经费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他们的竞争能力还相对较弱,因而实际上很难申请到经费。在表面看似公平的申报体制下,年轻教师实际上是处于不公平竞争之中的不利一方。最后的结果,也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现象,就是一大部分年轻人员与骨干人员之间正在形成类似于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它正在取代正常的合作关系、助手关系和培养关系。

高杼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仅仅靠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实际上上述三类人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其关键在于强化管理制度建设。 一是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关键是加大投入,国家对每个本科生的投入要恢复到快速扩大招生之前的水平,并随着经济发展而进一步提高。投入的资金在现阶段要用于学校文化与物质环境的建设、教学硬件的更新与建设、学生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保证教师的工作条件。另外,应资助优秀教材的写作。目前,在教材编写上投入很少,不少教材编写实际上是大量抄袭别人的原文,然后冠以“编著”了事。实际上,尽管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来自前人已经发表的材料,但是作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在讲授过若干个周期之后,构成自己的体系,对材料进行精心组织,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教材。出版社应改变标准,像国际惯例一样,取消“编著”的封面标注方法,杜绝抄袭,单独完成的教材应标注为“某某著”,而多人完成的教材、经专家编辑的教材应标注为“某某主编”。当然,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材问题。二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是严格管理导师队伍。如何培养研究生,要进行上岗培训,通过后才能招生。有些导师,本人没有做过博士论文或者硕士论文写作,更要加强培训。更重要的是,高校工资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年薪制,而不是继续鼓励灰色收入。长期的灰色收入体制已经造成了人心的涣散,在越来越高的收入诱惑面前,许多人必然把人才培养放在一个极其次要的位置。实行了年薪制,许多人可以从发财梦中醒悟过来,正确认识高校教师的使命。只有这样,学校才有可能督促研究生导师把精力放在研究上,为研究生提供好的学术指导和工作条件,关心和解决研究生的生活问题。同时,要限制博士点数量。三是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要依靠制度建设。需要进行改革的方面很多,这里仅例举两点。第一,要改变科技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可能的有效措施是提高科研项目管理费的比例。目前,科研单位和高校主管部门对项目扣除的管理费一般为经费的5%,这是一个严重缺乏测算依据的比例。在西方国家,管理费的比例一般定为20%—40%,这个比例是在长期的科技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基本上是合理的,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应该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对管理费的比例进行重新制定。管理费中的一部分用于项目的日常管理,另一部分用于科研条件消耗的补偿,以保证年轻教师可以自主地进行科研活动。第二,为了建立年轻教师与学术骨干之间的健康关系,要把住成果发表关。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要规范化,出版社应杜绝在专著封面标注“某某等著”,因为如果所有的作者都是专著的作者,则应列出所有作者,而如果专著的章节是由多个作者分工合作而完成的,最后由某专家统稿,则这样的专著应标注为“某某主编”,其中的每一章都应标明作者。只有规范的管理才能调动年轻教师的积极性,产出高质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