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梁何利基金2006年度颁奖大会11月15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九三学社共有3名社员获奖。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科技顾问陈梦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雷啸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王恩多。
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健和捐款人代表向获奖人员颁奖。陈至立在讲话中对何梁何利基金适应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在奖励结构和评选标准方面实施较大改革,增设“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奖励在不同行业领域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的举措表示赞赏。她指出,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政策。我国将改革和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努力构建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把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她强调,要进一步办好国家科技奖励,积极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奖励和企事业单位奖励,形成激励和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大合力。
此次共有39人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人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他们各获得奖金20万元港币。奖金百万元港币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空缺。从获奖人结构和水平来看,今年获奖人总体水平比往年明显提高,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平均年龄从过去平均68.8岁,降低到61.4岁,获奖人老龄化趋势得到缓解。二是获奖人中,以往两院院士占75%,非两院院士仅25%,今年非两院院士的获奖人比例大幅提升,占总数49.2%。三是获奖科学家学术水平明显提高,56.4%科研和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四是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建设成绩喜人,20位“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得主所创建的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拥有专利245项,有些已打响具有国际知名度、信誉度的著名品牌。此外,女性获奖人、少数民族获奖人比例也高于往年。
据了解,今年是何梁何利基金成立第12年,也是何梁何利基金第十三届颁奖典礼。何梁何利基金在原“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基础上,增设了“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分设“产业创新奖”、“青年创新奖”和“区域创新奖”。奖励通过自主创新,实行成果转化、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和著名品牌,创造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创新实业家。同时,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评选标准以及评选程序也做了必要改革。此外,何梁何利基金捐款人统一变更为“与捐款人有关的慈善基金有限公司”,四位捐款人分别为:何善衡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梁銶琚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何添基金有限公司和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从而实现了捐款人代表向新一代的平稳过渡。
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段瑞春、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宋南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道本,以及中央和北京市各界代表300多人出席颁奖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