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洪绂曾顾问:发扬“南繁”精神 服务现代农业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洪绂曾说,在中国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发展中,“南繁”是一大特色、一大优势,作出了卓越贡献。“南繁”是指以海南省三亚为核心和代表的局部或相似地区,以其冬季特有的光热和水资源,为全国大多数省份农业研究单位通过借地加代繁育,增加作物选育和繁殖周期,加速培育出众多粮食、经济作物新品种。

洪绂曾说,南繁开始至今已经历了半个世纪,在国家和有关部门及地方领导支持下,几代科学家取得的丰硕成果,保障了我国粮食总产从2亿吨上升到5亿吨的综合生产水平,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南繁功不可没。第一,南繁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它缩短了作物育种周期、加快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从20世纪50年代起,玉米从综合种到自交系选育、单交、双交种的频繁更新;水稻从常规育种到不育系的发现、三系配套、两系选育成为国际领先的杂交水稻突出成果;其他如麦类、豆类、棉花、杂粮,包括转基因作物研究无不利用南繁这一有效途径促进科技创新。全国有约70%的新品种,6000个南繁成果。通常认为农业增产中高产优质品种占约35%科技贡献份额,因此南繁的加代和创新应占其50%以上。如今杂交水稻、玉米分别达到亩产 1200公斤 的高产记录,正在向超级稻、超高产玉米达到规模生产吨良田目标迈进,因此通过南繁提高优质粮食单产是国家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根本保障和希望所在。第二,南繁是农业育种家的天堂。在南繁从自然资源转化为科技、经济成果过程中,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和骨干队伍。不仅中原大地、东海之滨,北到黑龙江、内蒙,西到新疆、宁夏都千里、万里迢迢在三亚及其周围建有育种基地。使原来只有3~5个月生长季的北方,通过在三亚冬季加一代甚至两代,从而科学家的育种材料全年处于研究选拔过程,增加了创新频率,延长了育种家的育种寿命,而且还促进了国际交流合作与联合攻关,积累更多经验,创造更多成果。有人说,没有南繁就难以造就在农业研究中众多院士和著名育种家。第三,南繁弘扬了艰苦奋进的时代精神。半个世纪以来从事南繁育种的科学家们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可赞可颂的感人事迹。他们年复一年,有近半年或更多时间撇下妻儿老小,远离家庭,在北方天寒地冻的冬季来到南方天涯海角,冒着类似仲夏和酷暑的炙热气候,穿梭在异地他乡的田间地头,为科技事业、为祖国农业发展日夜操劳。不少科学家从青年、中年甚至到花甲、古稀之年还在南北奔波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南繁人的精神值得赞赏,求实奋进精神在当今现代农业发展中仍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洪绂曾指出,50年前南繁工作深入农村、农场开田造地,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加之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同,经历了许多困难曲折。即便在50年后不断进步的今天,南繁科研基地设施仍然简陋,研究条件仍然落后,工作与生活条件仍然艰苦,尤其是由于缺乏统一组织管理,南繁单位多而分散,体制和机制存在一些矛盾,影响总体效能的发挥,甚至育种成果难得安全和保障。

针对存在问题,洪绂曾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南繁50周年为契机开展隆重而有意义的宣传纪念活动。认真总结半个世纪的丰富经验和成果,在全国农业界和全社会加大宣传,提高对南繁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其在全国农业科技和地方热带农业发展应有的战略地位,挖掘潜力,为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二是建立以海南省和农业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地方参加的协调领导机构。中央和南繁所在省、市分担职责,制订相关政策,并成立日常办事机构,以国家投入为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和服务,调动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积极性,整合多方资源,进一步提高南繁效能。三是制订全国性南繁工作总体规划,立足三亚,辐射海南,服务全国。通过深入总结和调研,建设为全国各地南繁工作者服务的平台,以利于加强必要的基础性研究,资源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保障试验区生物安全和为当地热带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利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使南繁事业逐步产业化、市场化,既服务于全国又成为三亚地区特色经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