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雪榆。
他是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我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著名的塑性成形与数字化制造专家。
他出生于国家危难之际,父母把雪国耻之志写入他的名字中。
他就是阮雪榆院士。
2月3日,他因病在沪逝世。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胡锦涛、丁仲礼、尤权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发来唁电,称他为“我国科技界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阮雪榆祖籍广东中山,出生在上海静安寺路(现名南京西路)一幢幽静的别墅内,时值日军侵占我国山海关之时,山海关又名榆关,取名“雪榆”,乃寄寓雪榆关耻辱之意。
阮雪榆高一时转入了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著名的教育家、时任南洋模范中学教师的赵宪初教授他三角课程,赵老师的严格教风和教学方法使阮雪榆终身受益。 1950年,阮雪榆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又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庄礼庭教授,庄教授不仅在业务上对其严格要求,更在生活上、思想上对其关怀备至。阮雪榆一直心存感激。“我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都得益于庄教授的指导。”
“趁热打铁”是锻造的基本概念。但这种工艺费时、费力,而且加工出的产品质量难以提高。1958年后,阮雪榆转入冷挤压技术研究,他反其道而行之,用“趁冷打铁”的冷锻技术(即冷挤压技术),使产品加工不仅省时、省力、省料、而且质量也大大提高。
凭借着扎实的机械学、力学、材料学等基本知识,阮雪榆成功地在有色金属冷锻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属冷挤压技术,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冷挤压 许用变形程度理论,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冷挤压工艺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还编著出版了“冷挤压技术”等4部共100余 万字的专著。
“我至今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冷挤压,就是冷锻。五十年前,我从事冷锻的技术研究。1959年,我26岁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知识 的学习,于1963年出了一本24万字的《冷锻技术》,兵器部学校工作的一些老同志说兵器部的很多产品的快速生产都是与这本书有很大关系的。第二件事就是 我建立了一个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平台,这个平台拥有很多年轻的科技工作者。”阮雪榆说。
1978年,“冷挤压技术”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他被国内同行推崇为我国的“冷挤压技术之父”。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纷纷效法从事冷挤压技术时,阮雪榆及时地转移到模具技术的开发上来。1983年,他在上海交大、二轻局和上海市领导的支持下,成功地建立了“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
上世纪80年代初,用计算机进行模具设计在世界上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阮雪榆则看准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将是今后行业发展的方向,冒着风险向银行申请并获得了99万美元的贷款,购置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和最新的设计软件。
其后的几年,阮雪榆和他的同事在模具CAD/CAM/CAE领域,开展了图形技术、数值模拟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研究成功集多域、动 态、随机、集成和智能为一体的智能注塑模设计系统,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轻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产生了巨大的经 济效益。
1995年,国家批准在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大规模投入,建立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1年又在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国家数字化制造动员中心和国家模具动员中心,阮雪榆任主任。
“我从来没想过要当院士,也没想过能成为院士,我一生都只想要努力工作,做出自己所有的贡献。后来,1994年我当选了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我感到这是国家给我的一种责任,不仅仅是一种荣誉,而是责任更加重大了。”阮雪榆说。
恢复高考后,阮雪榆为学生授课。
在阮雪榆眼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曾经在和学生交流时讲过一个故事。“我遇到一个博士生,理论推导的结果与实验的结果相差一倍,想用一个系数来解决这个误差,我直接指出必须认真遵守学 术严谨的规则。我们对待科学一定要严谨,这是至关重要的。”而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来自于他中学时代的一名物理教师,“他曾要求我擦黑板,我就简单地擦了 几下,结果老师要求我必须彻底把它擦干净。正因为这位老师严格要求,影响了我的一生。所以,我认为我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一种‘道’。”
作为一名老师,阮雪榆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要教育学生有修养,有品德。阮雪榆曾经因一位博士生对待博士论文及答辩有关事宜不 认真,不严谨,严厉批评了他,并要求其必须返校认真做好有关工作。若干年后,这位博士生说:“您对我的严格要求,是我受益终生的。”
“传道”又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有方法的传授。阮雪榆认为,好的学生不能仅靠死记硬背,更要注意学习方法。他说,在大学阶段的四年,学习科学知识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学问、学问,不仅要学,更要问;有问,则有悟;大问则大悟”,阮雪榆他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曾说:“将来你 们的贡献不是学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开创,你们必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也多次教导学生,“希望你们能立足于做一个平凡的人,求不同,求创新!”
阮雪榆院士
1933年1月生于上海。
195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并留校任教。
1954年11月至1956年1月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进修。
1958年在交通大学(西安)任教。
1959年起在交通大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任教。
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个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1980年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
198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组建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并任所长,同年加入九三学社。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领衔申请的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并担任主任。
1997年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2001年领衔申请的国家数字化制造动员中心、国家模具动员中心获批建设并担任主任。
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并多次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
作为塑性加工领域的一代大师,阮雪榆院士培养了一大批塑性成形和数字化制造领域的学术骨干和技术专家,为推进我国塑性成形与数字化制造技术的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阮老,走好!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