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郝雪)“自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世界“双一流”大学名单以来,“双一流”已悄然成为人才选聘的新标准,也由此带来比以往更为严重的就业不公平。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今年带了多个提案上两会,谈到“双一流”建设时,他最想说的就是“禁止将“双一流”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门槛,以促进就业公平。”
施卫东说,“双一流带来的就业门槛现象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尤为明显。”多地以“一刀切”的方式在政策制定中只给予“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优惠措施,以“院校标准”来简单粗暴地区分毕业生的层次与价码;全然不顾地方产业需要、人才实际能力等,仅为“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提供专项经济补贴,降低了政府资金使用和相关政策出台的公信力。
施卫东认为,由此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人才使用与单位表现及享受待遇形成反差,严重影响工作、生活上的“公平感”与“获得感”,导致社会各界对其他高校的评价大幅降低,严重损害了其各方面的发展前景,难以保质保量地引进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