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 “贫困地区艺术教育匮乏,是值得艺术教育工作者深耕的领域。学习艺术,一来可以鼓励学习者用积极乐为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二来可以让一个人掌握一门可以自足的手艺,这样就可以从‘扶智’的层面,给贫困地区百姓,尤其是青年人和孩子,走出贫困,走向未来美好生活的‘梯子’”。谈起如何用文艺扶贫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有感触、有思考。
在刘月宁看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带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用自己所长,去创新扶贫方式,精准扶贫,可以深入地做更多的事。
“比如可以把艺术教育作为切入点,用艺术教育打开贫困地区儿童的心扉,让他们看到美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而想去追求美,想去掌握一种艺术技能。”为此,刘月宁建议政府和社会力量合力,把好事做好。
政府该做的事方面,加强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在包括艺术教育服务精准扶贫领域提供财政支持,支持更多的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到艺术扶贫工作中,同时鼓励艺术工作者梳理创新基层艺术扶贫的方式方法。“原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贫困地区艺术创作生产,扶持扶贫题材艺术作品创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艺术培训力度。这一举措是好的,关键是怎么落实好,出实效。”
社会力量能做的事方面,公益组织和人民团体要抱着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态度,丰富文艺扶贫的形式和内容,提供切合扶贫地区实际的艺术扶贫产品,“力求帮助贫困地区百姓从精神扶贫、到经济扶贫,真正地把精神富足和经济富裕带给贫困地区的百姓,让知识改变命运,用文艺打开贫困地区孩子人生选择的一扇窗。”
(记者 修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