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创新驱动发展”专题协商会在京召开 百名院士委员谈创新


全国政协14日在京召开“创新驱动发展”专题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论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利用专题协商会这种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他指出,近百名院士出席本次专题协商会,彰显了科学家在专门协商机构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在科教兴国中的影响力。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出席会议,九三学社多名院士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在会上发言。

赖明:加大科技投入 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给我国带来利用新技术“变轨”实现跨越和利用全球价值链“重构”实现跃迁的重大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给我国带来利用新技术“变轨”实现跨越和利用全球价值链“重构”实现跃迁的重大机遇。抓住新技术革命机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近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快速增长,但研发投入规模、强度和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总体投入规模和研发强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基础研究投入明显不足。三是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以支撑高质量发展,不足以支持发展企业核心技术。尤其是大型国企、央企的科技创新动力和能力,任重道远。

针对我国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不足、创新基础不牢等问题,建议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GDP中用于研发活动的经费比例。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力争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占R&D经费的比重尽快提高到10%以上,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引导大型国企、央企发挥行业科技引领示范作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及民营企业的合作。完善人事、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着力夯实基础研究,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卢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东北振兴

东北振兴,需将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重要。但改革开放以来,受其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制约,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乏力,急需提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关键是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稳定科技人才队伍和优化发展环境,但东北人才外流仍“失血不止”。

科研平台是稳定和吸引科技人员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把鼓励支持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议:

一、在东北地区布局材料与制造领域的国家实验室,构建国家级综合研究平台。通过国家实验室建设,可以有效整合相关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优质科技资源,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产业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创新供给和技术支撑,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二、在东北地区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和科技发展。希望国家结合东北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和重点科技发展方向,加大力度在东北地区布局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一起承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三、在东北地区设立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探索新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议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契机,设立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探索新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的事业发展,释放科技人才的智慧潜能,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潘建伟:科技政策的顶层设计要科学

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在诸多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其实“卡脖子”只是直接表现,其根源是在创新的环境和机制上被卡住了脖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高的创新性产业不多,且主要以模式创新为主。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的新优势。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掌握在手里的核心关键技术有限,在诸多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卡脖子”只是直接表现,而更深层次根源是在创新的环境和机制上被卡住了脖子。

一是科技金融体系尚需完善。由于科技金融体系的缺乏,使得我国企业对前沿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普遍投入热情不足。另外还存在若干科技政策与具体实施不配套问题。

二是对若干关键领域的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不足。建议首先要建立促进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建议从政策层面鼓励企业直接投入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利用企业较灵活资助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的积极性,制定相关各方在成果转让、股权分配等多种形式下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利用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对于科研布局,当代的科技创新一方面应聚焦于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传统科技领域,打破国际垄断和壁垒;另一方面应聚焦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大国地位的战略必争领域,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特别是对于后者,我国与发达国家往往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有更大机会成为开拓者和领跑者,当然也更需要长远、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钱锋:以科技创新带动长三角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制造业优先发展,既要注重科技创新,又要强化大气水污染防治专项平台建设。

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此,建议:政府组织技术需求侧和供给侧领域专家,以需求为导向,制定长三角制造业优先发展领域,对标“卡脖子”技术关键领域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合力攻坚关键技术。

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长三角布局建设,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建立联合攻关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探索流动岗位工作机制,促进区域人才流动,积极用好上交所、科创板等机制,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长三角要强化大气水污染防治专项协作平台与区域一体化平台的联动,加强地区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协同创新,深化区域环境信息共享,研究制定长三角区域水环境治理一体化标准,积极推动环保协作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度融合。

建设长三角石油及清洁能源与新材料先进制造创新中心,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

万建民: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需要农业转型升级,需要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也需要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这些转变,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才能实现。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加快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扶贫,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是加快突破一批基础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在前沿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在关键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

二是加快促进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显著带动现代农业产业革命与高质量发展。要大力推动与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核心是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要紧跟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和变革趋势,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迈向中高端。

三是加快创制与推广一批适合贫困地区的农业新产品。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大需求,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效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与功能产品,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和国产率;研发一批新型产品,突破农业生产中资源环境和质量安全等方面瓶颈问题;创制一批机械装备,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四是加快建设一批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以产学研协同、一体化攻关的科技创新联合体为单元,围绕系统集成和生态环境养护修复、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应用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打造一批创新驱动增长点,推动形成一批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使之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助推器。

孟安明:重视自由探索 孵育重大科学突破

营造良好的鼓励自由探索的科研氛围;多渠道增加自由探索研究的经费;改进项目资助体系和评审评价机制。

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必须重视自由探索性的基础研究。目前多种因素制约了科学家的自由探索。

一、目前我国科技界普遍追求大计划、大平台、大工程,相当部分科学家申请项目向钱看、追热点、短平快,社会上对科技成果现实价值的期望值高、对失败的包容性低等。

二、自由探索研究经费不足。

三、项目评审和验收标准不合适。目前一些基础研究的立项指南提出工程化、指标化要求,苛求详细的技术路线;评审中比“帽子”、比论文、简单化;验收中对指标、数论文、数专利;成果只看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不利于合作。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鼓励自由探索的科研氛围。加大对国内外重大自由探索科研成果的宣传,在中小学《科学》课本中加大相关内容,增大在科普宣讲中的比重。

二、多渠道增加自由探索研究的经费。建议将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例提高到10%-15%,增量向小众科学、自由探索性研究倾斜;高校的自主科研经费重点支持自由探索研究;各省市增加对地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加大自由探索研究的资助比例。

三、改进项目资助体系和评审评价机制。自由探索项目的评审应主要评价其科学思想的新颖性、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对技术路线不做过多要求,取消对申请人年龄的限制;增加资助期限;对好项目滚动支持。

王先进:尽快修订财政性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建议大幅度提高基础性研究项目间接经费的占比。

建议:一、国家重点科研专项应发挥部委主导作用,由行业主管部门立项,更了解行业需求、轻重缓急、质量要求、成果水平。二、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尽快修订财政性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基础性研究项目间接经费的占比,开展包干制的试点,不限于科目比例由科研人员自主决定使用。三、建议取消有政府支持背景的科技成果评奖。

陈义汉:明确基础研究的概念

用“针对重大瓶颈问题的科学技术研究”替代“基础研究”。

重视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的建设;重新定义基础研究。

当前,基础研究的概念不清楚,基础研究的目标不明确,建议提倡开展针对重大瓶颈问题的科学技术研究。医学领域需重点攻关和着力超越的五个重大瓶颈问题:疾病的一级预防、原创药物包括生物药物的研发、疾病干预的关键靶点的发掘、医疗新技术、新方法的探寻和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本人认为用“针对重大瓶颈问题的科学技术研究”替代“基础研究”更具备引领和导向性。

此外,建议:一、重视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的建设。二、重新定义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源头性的、根本性的、普遍意义的、颠覆性的或者革命性的科学技术研究。

周鸿祎:激发初创高科技企业创新动力

初创高科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但是多数初创企业存在早期融资难、员工股权激励税负重等问题,亟须优化科技金融机制,激发初创企业创新动力。

许多初创高科技企业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新能源等战略新兴领域,掌握了一定核心技术和数据资源,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初创高科技企业创新动力,建议:

一、促进投资者向初创高科技企业早期投资进行倾斜。鼓励更多机构投资者向早期投资、天使投资倾斜,引导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国有资本、上市公司、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高科技企业投资的规模。

二、降低初创高科技企业员工的股权激励税负。建议2016年前成立的初创公司也可享受2016年出台的《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的优惠政策,同时取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员工比例限制。

曲伟: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仍有待突破

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特别是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还有不足。

创新发展居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是发展第一动力。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还有短板,比如在基础研究方面,特别是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还有不足。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重视管理创新,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二、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将其融入国企改革,明确技术贡献率、管理创新指标的统计监测,考核单位一把手。三、营造良好环境,防止各高校拔尖毕业生不断流失到国外。四、健全推进科技成果的产权机制、转化机制,在企业界股权激励的市场化科技创新机制上发力。

陈化兰: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动物传染病和人兽共患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这需要国家高度重视,从制度层面去解决。

我国动物传染病和人兽共患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这需要国家高度重视,从制度层面去解决。

一是国家防疫政策在基层落实难。建议加快完善基层兽医防疫体系和制度建设,确保国家制定的动物防疫政策能落到实处。

二是不能及时发现新发疫病和新传入疫病,延误疫病防控最佳时机。建议对兽医体系实行垂直管理,使新发、输入性重大烈性传染病在“源头”被快速监测、及时预警和有效防控。

三是动物重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控投入不足。建议政府加快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与推广应用。

葛均波:让医疗器械转化获得“加速度”

从源头上提升政府监管理念,顺应“放管服”趋势,更早介入创新产品研发和生产流程。

目前在医疗器械转化方面存在着监管理念较滞后、评审队伍建设相对薄弱、评审标准不明晰、审批前置环节和审批监管之间不协调等问题。

建议从源头上提升政府监管理念,顺应“放管服”趋势,处理好审评监管和服务创新之间的关系,更早介入创新产品研发和生产流程;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加强技术、法律、创新复合人才培养。

进一步明确各类器械的审评标准、指导原则和分类目录,根据国际通行的分类方式调整;加强最新标准和标准变化的宣传。

加强审批涉及的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尽量形成对创新主体“一个出口、一个口径、一个标准”。充分发挥各类国内外智库、学术团体和第三方机构作用。

郝跃:培育耐心和信心打造“中国芯”

营造环境、鼓励创新,引导集成电路企业建立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企业的基础能力尚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急功近利的考核机制致使企业创新投入和积极性不足;人才缺口严重;近年来各地“上马”的集成电路项目,多数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分散了人才、资金和创新动能。

建议:一、营造环境、鼓励创新。引导集成电路企业建立创新的耐心和信心,谴责和打击各类抄袭的行为,大幅提升对违反知识产权的惩戒力度。平衡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企事业单位研发创新投入和有效人才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

二、专才专用、示范引领。提高专才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三、龙头举旗,突破重点。完善国家层面的集成电路产业中长期规划,引导地方理性投资,科学布局。

四、多元投资,营造氛围。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鼓励多元投资进入集成电路产业,建立良性高效的资本市场。

(本文转载自《人民政协报》2019年5月15日、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