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浪潮,中国推出“863”计划,不断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是1995年7月27日,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奔赴东太平洋进行“六千米水下多金属结核观测系统”海上试验。新华社记者 刘彦武 摄
加快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夯实国家网络安全基础,对于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是2019年8月22日,观众在“2019北京网络安全大会”了解网络安全新产品。
第一条,“外国大骂”;第二条,“国内大骂”;第三条,“准备被他们占去几大块根据地”……第十一条,“天灾流行,赤地千里”;第十二条,“经济困难”……第十七条,“其他意想不到的事”。
1945年5月,党的七大召开,面对抗战即将胜利的局面,毛泽东却一口气列举了可能出现的“十七条困难”,强调在看到光明的同时,更要准备困难,“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饱经患难所形成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特质,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将忧患意识融入血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攻坚克难、百折不挠。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这是千百年来淮河流域人民对淮河的最深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百业待兴,但党中央着眼长远,要求根治淮河水患。1950年7月至9月,两个月内,毛泽东就治淮问题作出4次批示。1951年5月,他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中共中央专门召开多次治淮工作会议,确定治淮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1952年1月,淮河中游、淠河上游,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坝”的佛子岭水库开工。以治淮委员会工程部部长汪胡桢为首的中国专家建议采用混凝土轻型连拱坝方案。
连拱坝,当时只有美国和阿尔及利亚各有一座,许多技术人员听都没有听过。为了让大家迅速掌握建造大型混凝土坝的知识,汪胡桢创办了“佛子岭水库技术学习班”,又被称为“佛子岭大学”。这所“大学”没有围墙、课桌,课堂在工地、在现场。大家边学习边设计边施工,创造了众多的技术革新。1954年6月6日,相当于24层楼高的连拱坝浇筑到顶。
大坝刚建成,就面临大自然的验收。当年六七月间,皖北地区连降暴雨,淮河水位陡涨,沿岸告急。7月23日,佛子岭水库首次拦蓄洪水,水位高达125米,挡住了淠河洪水,减轻了淮河灾情。
到1958年,梅山、响洪甸、磨子潭等水库相继完工,初步改变了淮河流域易洪、易涝、易旱的状况,新中国治淮取得显著成果。
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革命、建设、改革,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一以贯之。
1983年,美国为抢占21世纪战略制高点,出台加快发展高新科学技术计划。德国、日本等国随后纷纷提出高科技发展战略,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浪潮涌起。
面对挑战,“中国光学之父”、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王大珩坐不住了。在1986年的一次研讨会上,王大珩激动地说,这是一次世界性的高科技发展机会,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不能延误时机,要尽早出台相应的决策!
同样焦急难耐的,还有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专职委员、九三学社社员陈芳允。当天晚上,陈芳允跑到王大珩家里商量办法。两位科学家都是“两弹一星”元老,对核武器“一点没有”和“有一点”的区别有着切身体会。“如果这一步不跟上,我们就有可能被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彻底抛弃。”两人越谈越激动。
“能不能写个东西,把我们的想法向上反映反映?”陈芳允临走时问道。
“对,应该让国家领导了解我们的想法,争取为国家决策提供帮助!”当晚,王大珩动手写出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写好后,两位科学家又找到时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九三学社社员王淦昌和时任航天部空间技术院科技委副主任的杨嘉墀,一起对建议书反复推敲,郑重签上了各自姓名。
1986年3月5日,邓小平在四位老科学家的联名建议上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随后的会议上,有人向四位科学家提出了最关键也最棘手的问题——经费。高科技意味着高投入,而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仅约2100亿。一阵沉默后,王淦昌说:“能省就省吧,我看,一年能给2个亿就行。”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最后中央批了专款100亿元。不久,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正式公布,以邓小平批示时间命名,“863”计划诞生。
“863”计划实施以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不断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直接和间接创造了上万亿的经济效益。
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党的十九大报告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报告还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将“驾驭风险本领”列入我们党必须增强的八种“执政本领”。
2019年1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分别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察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各类风险挑战,要求全党同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调要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我国政治安全;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加强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切实落实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今天,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每一位共产党人都要“经风雨,见世面”,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磨砺初心、练就本领。
74年前,毛泽东在列举“十七条困难”的同时,用一段话展望了中国的前途:“我们清楚地懂得,在我们和中国人民面前,还有很大的困难,还有很多的障碍物,还要走很多的迂回路程。但是我们同样地懂得,任何困难和障碍物,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一定能够加以克服,而使中国的历史任务获得完成。”
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中国纪检监察报 记者 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