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丛斌:为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御和应对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只有依靠科学技术,人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战胜疫病的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力量是防疫工作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技运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工具,我们在疫情信息获取、收集、分析、挖掘和共享、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应急物资保障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智能科技的整合效应,针对传染病防治制定和研发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智能科技应对方案,建立智能科技支撑传染病防治常态化机制。

围绕强化公共卫生体系的科技支撑,应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医学科学基础研究,提高医疗科研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支持医学科学基础研究,促进源头创新,探索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等机理,深化对疾病的认识,把握医学科学的发展前沿,培植医学科学新兴领域和学术增长点,引领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

加强现代科技应用,促进公共卫生系统网络智能化升级。应把握当前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机遇,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预警预测的信息化水平。各级卫健部门各有信息系统平台,但相互之间不能做到信息共享,导致信息重复录入无效劳动且容易造成国家层面数据统计失实。应创建统一的突发事件风险监测与预警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级公共卫生体系信息实时同步、全面共享,实现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可测可控。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制度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要在公共卫生安全的事前预警、事中应对、事后评估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规范分析,建立完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保障公共卫生体系的物资供给,明确央地事权划分,确定财政资金来源,综合运用科技计划、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各类政策举措,激励科研院所、公私企业在提升疫苗、新药、医疗器械等方面的研发和生产投入。

另外,我还想着重谈下如何破解公共卫生领域科技人才难题。科技创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科技人才则是其中的主导力量。优秀科技人才的获取,既不能只依赖从外引进,也不能希求通过暂时的政策性引导一蹴而就解决问题,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优化培养科技人才知识结构。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育,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培育的教育体系,从而为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特别是要重视基础研究活动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特点,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加强科技人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科研诚信和良好学风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优秀科技人才应有的品质。我们应引导科技人才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和科研伦理,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推进学风道德建设。

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激励应该是可以兼顾实现国家目标、单位使命和履行岗位职责的。我们应建立激励与约束兼顾的激励机制,让科技人才恪守科学精神、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从而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一是直接提高科研人才的收入水平,构建“基本工资+多种绩效激励”多元收入体系,并形成激励长效机制。二是优化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根据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按照分类、分层原则进行差异化评价。同时,广泛开展第三方科技人才评估,以发挥市场、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功能。我们还要激励人才敢于攻坚克难,减少对科研的功利性需求,重视原始创新和成果长效性机制,让科研人员不走捷径、耐心攻关,从而作出原创性的重大成就。

打造尊重科技人才社会环境。优良社会环境是吸引、培养和留住科技人才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我们应创造优良环境发挥科技人才潜力,从制度设计、舆论导向上鼓励创新,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氛围,打造良好创新环境,助力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全社会应形成尊重科技人才的良好氛围,让科技工作成为最受人尊敬、最令人向往的崇高职业。

充分爱护科技人才。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讲,人文关怀和良好的服务尤其重要。很多发达国家在争夺人才时,建立了各种类型各有特点的服务体系,为优秀人才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我们要培养、吸引、留住优秀科技人才,应在各方面尊重爱护他们,如家属就业、子女上学、 医疗保障、住房和交通,等等。切实做到对科技人才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家庭上慰问、事业上支持、物质上优待,使科技人才后顾无忧,有充足的科研时间、广阔的科研平台,安心做好科研工作。

(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