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目前,广州与莞、深、中、清、珠,惠周边其他6市已在规划层面形成互联。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地铁集团总工程师张志良认为,各城市内高铁、国铁、城际、地铁多网并存,虽已基本实现衔接换乘,但受制于行业技术标准或行政区界管理体制限制,存在跨层级、跨区域互通互联和协同运输障碍。尤其是城际线网与地铁线网不能互联互通,不利于实现“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
今年全国两会,张志良建议:从大湾区、城市群的区域发展视野入手,全面推进跨层级、跨行政区界的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协同规划、协同设计、协同建设和协同运营,推进区域轨道交通共生共融。
现状
广州与周边其他6市已在规划层面形成互联
过去二十余年,广州地铁走过了从“点”向“面”、从“线”向“网”的创新发展历程,运营线网从36公里发展到今天的515公里。湾区地铁,从广州一城、广佛互联,发展到广、佛、莞、深、中、清、珠、惠多城互联;湾区轨道,从“普速铁路+地铁”的传统二元结构,发展成为“高铁、普铁、城际、地铁”四网并存的多层级网络体系。
其中,在城际层面,以广州为中心构建的“环+放射”形骨干网正在建设、即将形成;在地铁层面,广佛全面互联互通,广州与周边其他6市已在规划层面形成互联。截至2019年底,大湾区轨道交通规划(含铁路、城际、地铁)总里程近9000公里,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17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232公里),城际及地铁(不含港澳)已开通运营总里程达1240公里以上。
根据2019年上报国家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近期建设规划,大湾区铁路(城际)线网呈“四向拓展、三极三轴放射”的总体格局,规划总里程5322公里(含高铁、普铁及城际)。其中,既有运营里程2024公里,在建里程855公里,新增规划里程2443公里。
广州市及周边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根据2019年最新修编的广州市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远期(2035年)共规划53条线路,总长度约2029公里。其中,高速地铁5条,452公里;快速地铁11条,607公里;普速地铁37条,970公里。
阻碍
城际与地铁不能互联互通,无法实现公交化
“经过多年发展,大湾区内已基本形成了以广佛、深港为中心,东莞、中山等城市为次中心的城市群体系,高铁、城际及地铁发展迅速,位居全国前列。”张志良提到,各城市内高铁、国铁、城际、地铁多网并存,虽已基本实现衔接换乘,但受制于行业技术标准或行政区界管理体制限制,存在跨层级、跨区域互通互联和协同运输障碍。
“尤其是城际线网按照国铁设计运营和管理模式,与地铁线网不能互联互通,无法实现公交化运营服务,对湾区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造成障碍,不利于实现‘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
多网并存,行业技术困局显现。除此以外,张志良认为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内部枢纽互联,区域化理念亟需建立;城市线网逐步互联,湾区规划视野不足;制式多样,区域设施资源缺乏统筹。
如目前区域内各城市内部的铁路客运站、机场、港口等枢纽之间已建立起轨道交通联系,城市内部的枢纽服务较便捷,但迫切需要按照大湾区一体化需求,将城市枢纽提升为大湾区枢纽,以提供同质化枢纽服务。受行政区界管理体制的限制,各城市线网规划的地域性特征明显,未能从大湾区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角度进行整合、重构。
建议
全面推进跨层级、跨行政区界的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
如何推动实现区域轨道“跨界融合”和一体化便捷出行?张志良建议,从大湾区、城市群的区域发展视野入手,全面推进跨层级、跨行政区界的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协同规划、协同设计、协同建设和协同运营,推进区域轨道交通共生共融。
2019年,为带动大湾区西岸城市协同发展,在省政府的指导下,广州市依托大湾区国铁、城际和地铁规划,主动谋划了自广州辐射至佛山、东莞、中山和珠海等周边城市的都市圈快线网络,构建广州中心至周边城市中心的1小时轨道经济生活通勤圈。其中,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广佛环线等线路正式由广州地铁集团接管城际运营,率先在突破行业与行政边界的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方面创新实践。
5月20日,新白广城际铁路广州北站至机场T2站段接触网冷滑试验顺利完成。通讯员 朱剑平 摄
该规划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认可支持,后续除希望国家发改委继续支持并加快审批外,还需国家和省层面进一步指导推进后续的协同建设和协同运营工作。
“推进大湾区和城市群区域内轨道互联互通及一体化建设运营,还须解决国铁、城际和地铁因行政主体不同、实施主体不同、管理主体不同,而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带来的阻碍,需要国家层面牵头研究制定适用于都市圈或城市群的区域轨道交通管理机制,形成区域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立项、投融资、建设、运营、经营、验收、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顺畅管理模式。”
张志良表示,尽快推动建立大湾区及城市群的“城际+地铁”的统一票制和公交化运营服务,推动实现大湾区及城市群区域内的“城际+地铁”轨道设施资源共享。
采写:南都记者 钟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