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两会专刊|全国人大代表郭艳玲:甘为生态建设、绿色发展鼓与呼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郭艳玲(左一)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两年多来,郭艳玲关注的目光一直聚焦在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上。这和她的专长、职业分不开。担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的郭艳玲,自1985年参加工作就没有离开过草原站。她熟悉草原、热爱草原。对待草原,她特别赞成重保护、轻利用、慎建设的观点。2018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基于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的现实,她建议推广畜粪养殖蚯蚓促进废弃物利用,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高度重视,农机司派人来调研,他们认为,这个建议新颖,技术不复杂,是一举多得的事。经过一年的推动,当地已建设了4家蚯蚓养殖场。这让郭艳玲非常振奋,看到代表力量的同时,也让她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2018年,她抽出一个月的时间深入乌兰察布3个牧业旗进行调研,查阅相关文件、到草原监管部门调查、随机走访牧户、填写调查问卷,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形成了几万字的调研报告,经过修改最后形成了“关于改进完善草原奖补政策的建议”,并在2019年全国人代会上提交。谈起这件建议,郭艳玲说,国家从2011年开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到2018年已是实施二期政策的第3年,实施的这8年,草原生态恢复如何、牧民生活如何、牧业生产如何?自己就是想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为下一轮的奖补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在调研中她了解到,从2011年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以来,项目区的草原植被有所恢复,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得到有效遏制,草原功能正逐步走向正向演替。以乌兰察布市为例,2011至2015年,据草原监理部门测定,禁牧区草原植被盖度呈上升趋势,产草量2015年比2011年每亩增加9公斤;草原保护工程区内与工程区外相比,植被平均盖度提高8.7%,植被平均高度提高5.4厘米,干草产量每亩提高25.7公斤;项目区农牧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及对政府的满意度也在逐步提升。

通过调研,郭艳玲发现牧民保护草原的意识逐步提高。“牧民对草原的依恋、不舍和热爱让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国家政策的落实还是要靠群众,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政策推动就会少很多阻力。”郭艳玲说。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郭艳玲在建议中提出合理调整草原权属,精准核算草场载畜量,全面实行季节性休牧与草畜平衡、草原补奖资金分段发放,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守护家园补贴。建议被国家林草局列为2019年重点建议。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团审议时作出重要指示: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郭艳玲听了特别激动,这让她更加坚定了重点围绕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提出意见建议的决心和信念。

2019年的郭艳玲是忙碌的,基层宣讲、科普宣传、科技培训、对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乌兰察布的工作,开展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现状调研工作,参加全国和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学习培训视察活动。尽管工作繁忙,她还是挤出时间为她的节约型农业建议做了深入的调研。她说,草原作为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倡导节水减肥,开辟简约型高质量农牧业发展之路有利于保护生态,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她要把有关建议做细做实,为建议能够落地提供必要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