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郑福增:用中医药护佑百姓健康


◆郑福增:

河南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河南省中医院副院长。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河南队领队,江夏方舱医院副院长。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心路·心语

■责任

“按年龄来说,我不一定非要来的。有人问,你为什么要来?我说:作为医务人员,治病抗疫是我的良知与责任,无关英雄主义,本性使然。”郑福增平淡的语气中透露着无比坚定。

■热爱

郑福增称呼张伯礼院士为“老大哥”,“他对中医的热爱、坚守让我动容,尤其是他的品格、医德,值得我一辈子去学习。”

■医心

“中医讲究医病先医心,许多新来的病人有恐惧、焦虑、无助情绪,我们要求每个中医大夫看病之前先做好服务,抚慰、关心、温暖病人,建立信心和信任。这样,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配合治疗,甚至主动参与管理服务,医患关系非常融洽。”

——郑福增

■鼓励

3月24日,郑福增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上战“疫”主题团课。他勉励同学们,“背负起中医药学子的责任和担当,在中医药文化的海洋里不断求索,砥砺前行,走好中医路,做好中医人,为中医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对58岁的郑福增来说,请命带队前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那个瞬间,就是自己迈出的紧要一步。“按年龄来说,我不一定非要来的。有人问,你为什么要来?我说:作为医务人员,治病抗疫是我的良知与责任,无关英雄主义,本性使然。”郑福增平淡的语气中透露着无比坚定。

在郑福增的人生坐标中,有几个重要的时点,这几个点串联起来勾勒出了他的人生轨迹:198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1990年,调至河南省中医院骨伤科工作;2010年,被遴选为河南省第七批援疆干部,赴新疆哈密中心医院工作3年;2013年,当选河南省中医院副院长;2020年,作为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河南队领队,带领33人前往武汉江夏方舱医院……

那些人,那些事

在武汉建成运行的16家方舱医院中,江夏方舱医院是唯一一家由中医医疗团队整建制接管的方舱医院。

1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河南省卫健委中医处组建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河南队。“听到消息,我立即向医院崔应麟院长提出申请,请命奔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郑福增说,很快,省卫健委同意由河南省中医院牵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三附院等3所医院共同组建医疗队,并任命郑福增担任领队。这支队伍的医生主要是来自急诊、重症、呼吸等专业的中医专家,“含金量很高!”。

2月10日14点07分,医疗队抵达汉口火车站。“到达当晚,我第一次见到张伯礼院士。”郑福增说,江夏方舱医院驻扎着来自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驰援武汉的中医医疗队,这是在张伯礼的提议下,紧急调集的“中医国家队”。

“随后几天,张院士与我们一道走遍方舱医院的每个角落,完善每个细节,确保防控工作的精细化。”说到这里,郑福增略有停顿,“每天都在不停走路,我腿脚都感觉有点吃不消,但70多岁的张伯礼院士没有怨言,孜孜以求,商讨细节。”

2月14日下午,江夏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第一例病人,河南医疗队组建豫二病区,在方舱一层接管86张床位。“这个时候,我们注意到张伯礼院士没有出现。”郑福增眉头紧蹙,“接诊病人后,方舱开始高速运转起来,后来传来消息说张院士生病了,我们都很担心。直到2月19日,我们才确认了张院士胆囊摘除手术的信息。”

“也许是因为连日来太操劳了,身体抵抗力下降,才会胆囊炎急性发作。”郑福增喃喃道,“作为中医专家团队的领头人,张院士担任着江夏方舱医院的总顾问,他不能生病,也不敢生病,他怕因为自己个人身体的原因,影响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国人对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郑福增称呼张伯礼院士为“老大哥”,“他对中医的热爱、坚守让我动容,尤其是他的品格、医德,值得我一辈子去学习。”

在郑福增的个人总结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3月10日这一天,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抗疫迎来了转机,江夏方舱也是最后一个要休舱的方舱医院。一大早,我们赶到指挥部,要对今天最终出院和转院的患者做出甄别和安排。10点又突然接到通知,张伯礼院士要带领大家入舱,进行最后一次查房,他要再亲眼看看方舱医院、送走最后一批病人。11点准时入舱,12点半出舱。接着,和方舱的其他3位领导,带了面包和牛奶直接上车,赴武汉会议中心参加重要会议。

到了,才知道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总书记主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时,从容镇定的态度,坚毅的目光,饱含真情的讲话,给我们抗疫前线的医务工作者打了一支强心剂。这也是我们在距离总书记最近的地方,聆听总书记讲话。

这一天,令我难忘!

大疫之后,不要忘了中医

《说文解字》:“疫,民皆疾也。”

传染病,中医叫疫病。郑福增说,在历代治疗疫病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医家,他们在继承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疫病的特点,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张仲景解表散寒,李东垣补中益气,吴又可燥湿解毒,余师愚两清气血,王孟英清热除湿,杨栗山升清降浊,这些抗击疫病的经验经过凝练,上升为新的理论,以学术专著的形成为标志,丰富了中医治疗外感病的学术内容。”

虽然跟中医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是经过这次疫情,郑福增又有很多新的思考和认识。“面对全新的病毒,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有药可用、确实有效、加快患者康复进程。”郑福增总结说,几千年来中医药应对历史上的各种瘟疫,留下了很多好的经验,在这次疫情中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讲究医病先医心,许多新来的病人有恐惧、焦虑、无助情绪,我们要求每个中医大夫看病之前先做好服务,抚慰、关心、温暖病人,建立信心和信任。这样,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配合治疗,甚至主动参与管理服务,医患关系非常融洽。”郑福增说,诊治过程中,在使用方舱通用版中药汤剂全覆盖基础上,指导进行辨证施治的分类治疗,尤其在病变较重或核酸长期不能转阴的患者中更是给予一人一辨一方的严谨的中西医结合精细化治疗。

“中医与西医是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这是中国老百姓的福气。”郑福增说,把两种医学吃透了,优势互补,可以给患者最好的医学照护,当然这要在实践中培养,而融会贯通是个长期过程。

如何让这些优势不只是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作用,而是在未来应对更多公共卫生事件中成为“关键角色”,是郑福增从武汉回来后思考最多的问题。“应该加强中医院感染学科建设,尤其是针对外感热病,包括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使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更出色的表现。”在郑福增看来,未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空间还很大。

“但,中医不能妄自尊大,更需要汲取现代科学知识。”郑福增多次强调这一说法。他解释道,江夏方舱医院的病人全部吃中药,结合针灸、按摩、耳穴压豆,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以及心理抚慰等。同时,化验检查、移动CT等现代医学设备一样也不少,配备氧疗、输液设备,该吸氧的吸氧,该输液的输液,肺部影像也得查,一些常用基础西药也备着。

“大疫之后,不要忘了中医。”张伯礼院士的话言犹在耳,这也是郑福增再出发的目标,让更多人接受中医,让古老的中医在未来绽放新的光彩。

当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3月10日,武汉市所有方舱医院完成了阶段性使命,全部“休舱”。而许多刚刚从方舱里撤出的援鄂医疗专家们却并未休息。

来不及休整,3月12日起,郑福增和其他中医专家一起,转战武汉市江夏普安山康复驿站坐诊。郑福增解释说:“后期康复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最近关注了几位病人,因为他们的肺部后续损伤没有完全恢复,后期给他们用一些益肺健脾利湿的中药帮助康复,会有很好的效果。”

作为河南省政协委员,郑福增曾专门提交《推进河南康复医疗事业加快发展,为健康中原保驾护航》提案。他认为,公众康复意识相对薄弱、康复医疗资源供给不足、部分医院康复医疗手段单一等问题突出,需要加大科普宣传,注重康复医疗专业人才培训。“我国从事康复工作的很多是中医药人员,而在康复技术里边,60%—70%使用的是中药的技术,包括针灸、按摩以及健身、体育、太极、五禽戏等等,所以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郑福增表示。

郑福增还曾提交《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推行中医按病种付费》的提案,“目前大力推行按病种付费,但所有病种均是采用外科手术和西医治疗方案。”郑福增认为,这样一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就得不到发挥,在无形中既浪费了国家医保基金,又增加了患者就医负担。“为更好落实新医改政策,顺应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河南省应制定适合中医诊疗模式和治疗特点的按病种付费方案。”郑福增建议。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河南省中医药大学委员会主委,郑福增多次带队前往濮阳开展“同心康福”行动,深入一线,开展医疗扶贫、现场义诊,推进医联体建设,结对帮助贫困户脱贫……将医者仁心写在履职实践中。

“这次疫情中,中医做到了早期介入和全程参与。这对抑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郑福增看来,中医虽然古老,但它的很多理念并不落后。比如,强调人和自然要和谐,人要适应环境、顺应自然;强调治病不仅要关注病,更要重视人,需要整体思维;讲究“辨证论治”,适合不同人的个体化治疗才是最好的方案;强调预防比治病更重要,养生、保健、治未病等等。中医尽管已经有几千年了,但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落后。

从武汉返回郑州后,隔离的14天里,郑福增俯身案头,完成了骨伤专业教材一章10节五六万字的编写工作;隔离结束后,他第一时间召集医院相关科室人员,结合自己在方舱医院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给大家讲解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对伤寒与瘟病的认识,以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思考。

3月24日,郑福增受邀以网络平台视频连线的方式,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上战“疫”主题团课。课上,郑福增特别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郑福增以此勉励同学们,“背负起中医药学子的责任和担当,在中医药文化的海洋里不断求索,砥砺前行,走好中医路,做好中医人,为中医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虽已白发,心仍赤诚;生命不息,医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