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杨佳:变人才竞争为用人大计 建议加强中国城市青年发展指数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北京市残联兼职副理事长杨佳。杨毅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9日电(记者 杨月 李慧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激发了青年人才的报国热情。新时代的中国,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一段时间以来,全国数十个城市竞相推出吸引人才落户的政策,背后是各级政府对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重视。”5月29日,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北京市残联兼职副理事长杨佳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

杨佳指出,人才流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存在盲目竞争,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各地过度竞争,“马太效应”凸显,导致人才供给侧结构性偏差,乡村振兴人才政策未能跟上步伐,中西部、中小城市人才不平衡的局面有加剧之忧。从长远来看,现金补助、税收减免等财政优惠政策,势必会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城市人才吸引政策的配套保障措施跟不上,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城市间同质化竞争严重,不利于实现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长远目标,甚至会引发地区攀比之风,造成浪费。

智联招聘经过对全国各地人才流动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城市、不同行业中,青年人才素质结构、薪酬水平等指标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各地在复工复产中对新基建等行业的人才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结合这些新的情况,如何促进“人才竞争”向“用人大计”转变?杨佳建议,首先,国家层面要出台鼓励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统筹发展的人才政策,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理念。与东部城市相比,中西部、中小型城市吸引人才的先天条件差,亟需从顶层设计上给予优惠条件,鼓励更多有生力量到广阔欠发达地区施展才华,确保乡村振兴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深度融合。可以在现有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地方选调生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新上山下乡”计划,吸引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自由流动。还可以设立专门基金,对有志向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人才,实行有针对性的奖励制度。

其次,城市要有促进和保障人才流动的经济对策。加快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灵活的就业体制,降低人才流动的经济成本。地方政府要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只有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条件,努力解除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才能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应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软环境”,对人才培养、人才评价等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条件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才能让人才可持续地发挥才智,进而培养领军人物,形成集聚效应。应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着力点,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优化政府在社会保障、文化教育、法律服务、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职能,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加强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着力营造人才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

同时,人才培养应该精准对接地区优势产业,解决返巢之困,只有用好人,才能留住人。对比各省市出台的政策,落户、优惠买房以及对符合标准的人才补贴成为“招贤纳士”的主要方式,这对刚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确实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但是,各地应该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定向吸引某领域、某行业的人才,这不仅可以产生集聚效应,还能形成城市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更能从某种程度上解决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

杨佳说:“相关研究机构要对青年人才流动情况进行研究,构建一套严谨科学的指标体系。通过客观评估中国城市在宜学、宜业、宜户、宜居、宜创等方面对于青年发展的吸引力,出台《中国城市青年发展指数研究白皮书》,为出台青年人才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也为各地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提供‘指南针’,使其成为青年做出重大人生选择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