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一位九三学社青年社员致力于利用奥运“财富”,像一位“火炬手”一样宣传奥运知识,传承奥运精神,助力全民健身,她就是北京奥运博物馆社教部主任荆惠梓。从19岁报考大学,到20岁成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再到30岁参与建成北京奥运博物馆……荆惠梓的生命轨迹紧紧地和奥运扣在了一起。
在由荆惠梓亲身参与筹建的北京奥运博物馆里,荆惠梓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年。“十年里我们专注地做着一件事,就是为奥运文物建一个共同的家。”在荆惠梓所说的这个“家”里,保存着八万多件奥运文物,其中有广为人知的金镶玉奖牌,有珍贵非常的紫檀国门,还有萨马兰奇老人为中国留下的奥运手模……这里每一件奥运文物都有它背后的故事。
为了更好地迎接2022年2月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荆惠梓再一次开创先河:创立了奥运博物馆第一个冬奥教育品牌活动“奥运说”。
一直以来,冰雪运动被称为“高岭之花”,到今天为止,参与冰雪运动的仍是少数人群。不管是取得冬奥会举办权,还是推广冰雪运动,都是激发更多人认识和体会冬季户外运动的益处和乐趣,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以及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有益实践。迄今为止,荆惠梓带着她的“奥运说”已经走进了几十所小学,带着孩子们一起体验冰雪运动的快乐,全民健身“从娃娃抓起”。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递给孩子们一把祥云火炬。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总会郑重其事地整理一下胸前的红领巾,向火炬敬一个少先队礼,再庄严地接过火炬。他们用稚嫩的小手,将火炬高高举起,这大概就叫作‘希望’。”说到这里,荆惠梓的脸上也充满了希望。
内容充实,还需要载体完善,才能更好地展示、传承奥运精神——没有内容而空有形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形式空有内容,则仅仅是个陈列室,并不能称作是博物馆。因此,在博物馆的运营和升级上,荆惠梓也仔细琢磨了许多理论和方法。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灵魂,而观众则是博物馆的上帝。博物馆要做好陈列展览,这不但关系博物馆的质量,也关系着群众参与度。”荆惠梓花了大量精力让博物馆“活”起来。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技术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必须抓住并且必须做好新媒体阵地。从国家级博物馆到地级博物馆甚至是民营博物馆,都出现了很多成功的新媒体传播案例,激励着博物馆业界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改善博物馆工作。”荆惠梓说。
如今,北京奥运博物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账号,及时与公众互动,发布展讯,宣传奥运。
“我们要做贴近群众、贴近社会的博物馆,在兼顾艺术的同时,让观众喜闻乐见也是我们的重要目标。”荆惠梓说。(本文转载自《团结报》2020年8月11日 文/孔瑶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