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两会专刊|全国政协委员李学林献策高原河湖流域经济绿色发展


“科技助农,科技兴农,我们责无旁贷。”在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主委、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表示,在推动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方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始终牢记使命、冲锋在前,用行动践行了“笃耕云岭、致惠民生”的农科精神。

助力脱贫攻坚

众所周知,云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区、迪庆藏区、滇东南石漠化片区的27个深度贫困县,更是云南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扎根云南这个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云南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增收致富?对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们花费的精力可不少。

李学林介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了23个产业扶贫服务专业组,向社会公布专家联系电话,线上线下同时免费提供社会服务。2019年,围绕“三州三区”中的怒江、迪庆,以及云南乌蒙山片区、石漠化地区、滇西片区、滇南片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实际和脱贫任务,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共派出了420余次(组)、共1150余人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先后到云南的88个贫困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在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了283个科技扶贫项目,科技示范面积达3328万亩,新增产值166亿元,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贫困农民11.3万人次。

另外,针对云南产业扶贫及技术需求,还组织编写《云南农村科技扶贫手册》,并发放给60余家单位和深度贫困地区的驻村工作队员,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广大受益贫困户的高度赞誉。

助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是云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此过程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也是收获满满。

李学林介绍, 围绕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推动科技支撑花卉、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咖啡等重点产业发展。2019年,全院28项品种和技术入选云南省2019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其中甘蔗、油菜、茶叶占推介品种的100%,生态环保技术占该类技术的66.7%。在完成的3328万亩科技成果示范面积中,品种成果推广应用有1544万亩,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有1784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649亿元。

另外,在重大绿色科技创新行动方面,在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海拔2670米区域,创造了百亩连片亩产达536.46千克、千亩连片亩产达497.83千克、最高单产达621.2千克的世界最高海拔水稻高产3项新纪录,是我国高寒粳稻育种的重大突破;组建了“西南麦区杂交小麦联合体”对杂交小麦进行跨省联合测试,是目前农业农村部批准的全国唯一“杂交小麦联合体”;积极开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构建、技术规程制定和千亩示范,实现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15%、化肥减量20%,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5%、减量30%以上,玉米平均增产3%以上。

为高原河湖流域经济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高质量发展及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当下,如何系统地统筹云南河湖流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这是李学林关注的话题。

“云南大江大河和高原湖泊流域经济的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总抓手。”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李学林提交了《关于支持云南推进高原河湖流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提案》。

李学林指出,云南六大水系流域产业多数是以农业为主,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流域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方式落后,加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滞后,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现象较为突出,导致河谷生态破坏极为严重。而过去河湖治理更多侧重于工程技术、技术区域试验等层面,缺乏产业层面的系统性科学谋划。

基于此,李学林在提案中建议,用河湖治理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维方式,结合云南自然地理人文特点,利用六大水系及九大高原湖泊自然条件和生态特点,通过构建高原河湖流域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大力推动高原河湖流域绿色农业发展、加强高原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实施高原河湖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加大高原河湖流域生态治理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强试点省份建设六个方面,支持云南加大河湖流域治理、推进河湖流域产业绿色革命,带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云南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和构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