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邢若齐:2020,我的抗疫生活

——在庆祝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庆祝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838817873_副本.jpg

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社员代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邢若齐

今年是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作为一个加入九三大家庭六年的“新人”来说,能有机会参加这个座谈会感到非常光荣,也很忐忑。

我工作的单位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主要职责是拟订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应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等有关政策规范、标准并组织实施,拟订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全行业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等。从2019年12月31号到今天,我的工作一直围绕新冠疫情,先后参加了湖北、黑龙江、北京、新疆等地疫情防控,两周前刚结束乌鲁木齐的抗疫工作返京,累计在京外一线疫情防控超过150天。每次从高风险地区工作后回京,身边同事、朋友大都会说:真不容易,终于回来了!接着会关心地问:那么长时间,每天都在疫区忙些什么?在疫情高发区工作,是不是很危险?在那样的环境下,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把这几个月来的工作情况、特别是我的一些切身感受和在座的社领导及各位代表分享一下。

在我的工作记录中,有这样几个时间节点:2019年12月31日紧急赶赴武汉,深入金银潭医院等地调研指导患者救治工作;2020年1月23日,封城当天再次逆行武汉,投入到定点病房改造、推进患者收治、提高核酸检测能力等工作中,直到武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4月26日,从武汉转场哈尔滨参与东北疫情防控。5月16日,经历了两地115天的现场工作后,我终于回到了北京。

然而,回京不到一个月,北京市在连续57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后,再次出现本地病例。6月16日起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再次由三级调至二级。我的工作依然是调集全国检测队支援北京、督导推动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提升核酸检测能力、组织专家指导定点医院救治患者。就在北京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再次调降应急响应级别指日可待之时,7月16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7月17日乌鲁木齐按下了暂停键。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部署要求,为切实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国家卫健委决定向自治区派出专家组。7月18日,我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再次奔赴疫情中心,前往乌鲁木齐开展工作,我的主要任务仍是提升核酸检测能力,调集国家检测队驰援新疆;指导乌市指挥部制定全市核酸检测集中排查工作方案;推动定点医院改扩建,确保充足床位收治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坚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患者、集中救治”原则,加强分类救治,关口前移,按照诊疗方案及时规范收治轻症患者,减少轻症转为重症;督导医疗机构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管理并帮助优化流程,检查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措施及分区管理情况。

经过各方一个月的努力,8月17日乌鲁木齐市终于盼来确诊病例零新增。8月21日,我也结束了35天乌市工作返回北京。

回头看,这大半年四地的抗疫工作,每个阶段都有不同:武汉是新冠突发疫情不明,大量病例无法及时检测、隔离、收治,对医疗机构和社会运转挑战最为严峻;绥芬河是医疗基础薄弱、防疫经验欠缺、境外输入压力巨大,哈尔滨出现由境外输入病例因家庭聚集及院内感染而引发聚集性疫情;北京是疫情逐渐平息后出现反复;新疆情况更为复杂,疫情和当地风俗、地域特点等敏感因素相互交织,防疫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不同地区的防疫侧重点各不相同。同样,不同阶段给我带来的个人感受也不尽相同。春节期间,武汉封城虽然做到了外防输出,但内防扩散没有实现有效控制:各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每日新确诊患者数持续激增;核酸检测能力有限,发热门诊不能及时检测确诊,也没有足够定点医院和床位收治患者,整体疫情形势日趋严重。面对肆虐的病毒和亟待救治的患者,看着每天确诊、疑似病例数据居高不下,我的内心充满了“无力感”和“焦虑”,唯有每天竭尽全力地工作,盼望着尽快迎来疫情防控的“拐点”和“转机”。

1月27日中央指导组赴武汉指导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2月初局里派我代表医疗救治组加入中央指导组综合组,协助开展疫情防控的协调联络沟通工作,为领导提供医疗救治工作相关数据信息。在此期间我积极参与中央指导组日常工作和思想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疫情防控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参与中央指导组调研工作,通过对社区、医疗机构、大学、研究机构等现场调研活动,了解武汉地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情况及主要经验和存在困难;通过参与座谈会、讨论会,配合中央指导组对医疗救治、预防控制、中医药防控等工作不断进行总结和推进;为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工作目标,协助完成新冠肺炎患者信息核对工作,通过多源流数据比对,核清累计发病患者收治及转归情况,并就摸排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为及时精准决策提供支撑。随着中央指导组工作的扎实展开,各项防疫措施有序推进,武汉乃至湖北的疫情防控局势逐渐稳定、社会生活逐渐恢复,我越来越“有信心”,并看到了取得全面抗疫胜利的“希望”,对个人来说,也是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回顾8个月的抗疫经历,如果说医护人员是在战场直接杀敌,那么我的角色就是为战场协调各种资源、为战士提供战略支撑。面对传染性高、致死率高的全新疾病,特别是在武汉疫情发现初期,的确是冒着被感染“中招”的风险;持续数月在不同城市往返于检测点、定点医院、社区等推动工作,的确很辛苦、很枯燥。但这正是我的职责所在。就像军人注定要保卫国家、警察注定要维持治安、医生注定要救死扶伤一样,面对疫情肆虐,我根本来不及也顾不上左思右想那么多,顾不上看网上的各种传言,这就是我的战场,“新冠”来了,和病毒战斗是唯一的选择。

除了岗位职责,支持我持续在前方工作的还有我的家人。女儿1月22日晚上落地北京,这是她留学4年来第一次回家过春节。而我却在第二天上午奔赴武汉。匆匆见了一面,女儿就开始了北京居家隔离生活,一次视频中,女儿忍不住哭了出来。后来,女儿在给我的信中这样写到:一连串真假难辨的消息让我意识到疫情远远比想象得严重而凶险。你不得不出发去最危险的地方,远离亲人。妈妈是最坚强的人,努力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我要做你的盔甲和后盾,而不是软肋。

能够被理解是幸福的,在这里,我还要感谢九三学社这个大家庭。我在抗疫前线工作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北京市委一直关注着我的动态和行踪,安排记者专门记录报道了我的工作情况;北京市东城第二综合支社还推选我为九三学社抗击疫情先进个人候选人。这些都在精神上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5个月的抗疫生活 ,只是人生中一小段经历而已,我们还没有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的挑战。我喜欢跑步,参加过很多次马拉松,在抗疫最紧张、内心压力最大的时候,我都是通过跑步放空自己、调整自己的状态。所以,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