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王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优化 实现大河文明持续繁荣


图片111_副本.png

黄河是世界四个大河文明之一,是东亚地区,乃至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大禹治水时,提出从“下民皆服于水”到“众民乃定, 万国为治”, 道出治国先治水的铁的定律。从上古黄河到近现代的治理,黄河流域从未离开过治理水患。《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1997)年》,规划了36座重大的综合性枢纽工程和引黄工程,保障了4.18亿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水患得到有效治理,黄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基础产业、能源原材料的工业基地,2018年9个省区GDP约221218.93亿元,约占全国的26%。然而,快速的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必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优化,实现大河文明持续繁荣。推动流域的生态优化,提升流域的生态韧性。美国学者提出通过人类干预生态系统,提高流域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和抗干扰的能力,被干扰的系统恢复基础功能状态,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提出重构流域生态平衡,保护水系上游及平原地区植被和湖滨湿地, 防止流域水土流失淤积; 科学利用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和人工景观,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议黄河流域山东段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力度,优化黄河流域山东段的生态屏障,通过有效的人工干扰,进一步遏制流域内水土流失、湿地萎缩和生态多样性降低的趋势,提升流域的生态韧性。

实现流域生态优化,均衡满足人民需求。德国鲁尔河流域的鲁尔区是典型的工业区,鲁尔区规划策略的实践证明,当一个区域仅为经济利益进行开发时,将导致物质空间和文化地域资源的不均衡利用,进而形成混乱无序的局面,为此提出了均衡与关注人民需求的策略。黄河流域山东段,编制相关村庄的绿道与公共绿地体系,形成有助于防止传染病流动的开放空间;利用乡村绿道连接点状散布的乡村文化景观,形成带状展示,带动流域乡村文化繁荣。关照农村产权主体意识逐渐加强趋势下,均衡人民的需求,增强规划实施的可行性。

实现流域生态优化,强化科学的技术支撑。美国南佛罗里达州在流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科学为基础的策略。利用科学评估,研究不同目标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强化科学在流域规划和执行中的作用。黄河流域山东段,要对流域内的每个小流域进行评估研究,关注生境的完整性,发现不同的问题、反应独特的目标和管理策略,确保开发后的景观生态效益大于开发前。利用时空生态学原理,将流域的生态修复与流域的设施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协同人类技术与自然生境,使流域内的基础设施能够同时满足用的目标与生态持续修复的愿景。

实现流域生态优化,建立生态框架,总体部署流域内国民经济社会。欧盟为实现流域的可持续繁荣,提出了流域规划框架,并且认为这是欧盟现代化、一体化和有韧性的社会发展的政策基石。建立黄河流域山东土地利用与开发模式指导性原则,在流域内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进行总体战略部署。在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即标准化、工业化、装配式的经济、效率的架构中,渗透生态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活与生态平衡相互照护,使城市发展对区域生态保护有重要贡献、对流域气候有积极影响,对流域生态多样性修复有长期价值。

实现流域的生态优化,运用综合的管理范式。美国的田纳西州1933年建立了田纳西河谷管理局,第一次尝试进行流域的综合管理。为了适应流域一体化管理的需要,许多国家已经成立或者正在成立流域管理机构。一体化管理,即垂直的一体化,就是各级政府有一致的目标。这里的各级政府,既可以是地方政府(包括省政府),也可以是更大的范围,还可以是水平的同级政府之间或者利益相关方之间。流域的一体化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需要一步步的努力,但是每一个小的进步都是将为人类和所有生命系统带来益处。流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目前流域水资源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手段比较薄弱。进行流域的综合治理,才能彻底改变流域管理职能分割、职权分散行使的状态。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优化的概念,要求优化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研究生态优化策略,形成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网,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我们要在黄河流域探索、研究和规划生态优化的策略和管理框架,为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实现流域的持续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山东省委副主委,山东省政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