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发挥九三学社特色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黄河湿地保护与草原生态修复仍是九三学社中央明年调研重点


12月9日至11日,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武维华主席代表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向全会作2020年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成果。生态环境议题仍被列为此次全会报告重要内容。

黄河湿地保护和草原生态修复是今明两年调研重点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九三学社中央两项长期重点调研课题。

会上,武维华主席回顾总结了今年两项调研的部分成果。他指出,今年以来,九三学社中央围绕“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主题,在山东举办了科学座谈会。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课题,赴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调研并召开多次座谈会。此外,还与四川、甘肃、青海三省政协联合举办了协商协作研讨会。围绕“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点课题,赴西藏等地进行调研并召开“青藏高原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同时积极推动草原生态修复和生产力恢复试点单位增至11个省区的22个示范点。此外,海岸带综合整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磷石膏矿渣资源化利用等课题也取得了良好调研成果。

12月11日下午闭幕会上,武维华主席在部署明年调研重点时指出,要积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调研议政。紧扣“十四五”规划,围绕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深入调研,继续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关注促进流域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方面的问题;继续助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关注统筹规划、科学治理等方面问题和政策落实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关注海洋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湿地修复与保护、碳排放达峰、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

与会期间,委员们围绕两项重点议题展开了讨论。如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大数据中心主任张耀南提出,“可以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沿黄干支流域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形成脱贫攻坚之后保持乡村持续发展新动能。产业发展方面,可以将沿黄岸线生态治理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形成沿黄岸线生态文化绿色旅游新发展。”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义务宣传员”

科学报告会是九三学社每年全会政治盛宴的经典前序和学术“老传统”,历年由九三学社的一流科学家做报告。今年的科学报告会由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以“道法自然:从应对气候变化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题领衔演讲。“碳中和”成为此次科学报告会后的热议词条。

黄润秋副主席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系列高级别会议上郑重宣布了我国新的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倡议各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整体系统观念保护修复生态系统,以更大力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筹备好明年在云南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他还介绍了通过保护修复和管理生态系统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在了解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深远意义和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后,委员们纷纷表示,要在各自任职领域和工作地区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员和实践者,让更多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事业中。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委员、民族文化宫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向记者表示,“借着COP15召开之际,我们要在生态扶贫、生态文化、文化旅游产业等多维度展示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形象。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生物多样性上采取的措施不同,我们要借着明年会议的大舞台,以云南为契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我国的生态美学表达,为来此的各国元首政要及各领域人才讲好生态文化的中国故事。”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副主委、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教授、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智库主任段昌群长期从事污染与退化环境的生态修复研究工作,是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矿山恢复、高原湖泊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专家。他对记者说道,“云南处于大江大河的上游,生态优劣影响着十多个国家和十多亿人群的环境健康,云南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区,明年COP15在云南召开,彰显了我国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坚定信念以及对过去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自信。”

NBS的前沿理念还引发了委员们对生态自然修复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据悉,像绿色流域开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属于NBS理念的应用。应该说,构建人类和自然共融共生的生态系统是迈向万物和谐美丽家园的重要途径。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身,依靠自然的力量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也与我国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自然界中每一种有机和无机废弃物都具有自身的价值,人们合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都会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例如,利用腐食性昆虫黑水虻取食餐厨垃圾和畜禽排泄物,可将垃圾变成昆虫蛋白和优质有机肥,形成新的生态产业链。”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勇平对记者列举了NBS的一例做法。

让草原生态文明走出“字里行间”植入“田间地头”

在我国,草原生态在三江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储碳固氮、增强气候韧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助益,更是避免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

“除了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们专项带队调研,我们还围绕草原生产力恢复建设了示范区。”九三学社中央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苟红旗表示,“调研示范点的建立有助于进行数据跟踪,得到更精确深入的生产力提升数据,让调研报告更接地气,更有广泛推广价值。”

“目前,九三学社中央整合各方资源,已在全国11省(自治区)推动了22个草原生态修复与生产力恢复试点,主要采用免耕机械补播苜蓿技术带动载畜量增加。”九三学社中央专委会负责人、黑龙江省委秘书长葛文杰近几年主要围绕九三学社中央草原生态修复试点开展工作。在她看来,苜蓿补播能当年见到效益,是相对经济科学的生态修复方式,能让退化、沙化、盐碱化的草原在得到修复的同时,进一步恢复和提升草原生产力水平,符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原则。

“试点工作有助于将先进草原生态修复技术集成示范,通过数据跟踪,用增加的草产量和收益数字让农牧民真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葛文杰认为。

草原生态文明事关物质丰收,亦关乎精神源流。“草是土地的命根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说小草的贡献精神,对大地的美化作用。”王林旭表示,“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态美的支撑,离不开生态文明的精神滋养。草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是生态美的重要构成元素,是绘制美丽中国蓝图画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朱育漩)

微信图片_202012210900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