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大幕已经拉开。今后五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力点在哪?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如何推进?新华社记者采访了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蓝天白云成为朋友圈晒照片的常客”
记者: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黄润秋:总体上看,“十三五”这五年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目标如期高质量完成。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
空气质量改善有目共睹,蓝天白云成为朋友圈晒照片的常客。截至2020年12月下旬,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7%,比“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超出2.5个百分点。这是很不容易的。
北京市这个秋冬季到目前为止没出现重污染天气,迎来了连续超过40天的优良天,被称为“北京蓝”。这在北京有PM2.5记录以来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城市里的“臭水沟”“黑池塘”基本消失;长江流域首次实现劣Ⅴ类水体“清零”,干流首次全部实现Ⅱ类及以上水质。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已圆满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5%的目标。
已启动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进展如何?
黄润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气候雄心峰会上郑重宣布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中长期目标和愿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目前,我们已经启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并将进一步加快节奏,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持续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首先,将明确目标、压实责任、严格监督,明确地方、行业达峰目标和实施方案并做到积极而有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其次,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全面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行动,大力发展低碳交通,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另外,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并逐步扩大覆盖行业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
2011年以来,我们在7个地方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近期,我们将以发电行业为首批开展碳排放配额分配,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
创新思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请问减污和降碳的协同点在哪里?
黄润秋: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降碳与减污之间可以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我国的能源结构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燃烧不但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也是当下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可以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也从根源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工作经验。有关机构评估显示,2013年至2017年,通过压减钢铁、水泥等行业过剩产能,在大幅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协同减排二氧化碳约7.37亿吨。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思路打法,统筹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在谋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突出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统筹谋划一批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同时,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把发展非化石能源、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作为治本之策。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推动公转铁、公转水和多式联运。选择典型地区和城市,开展环境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双达”试点示范。
此外,要强化工作统筹,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供支撑保障。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探索新思路
记者:“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后五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如何向“深入”发力?
黄润秋:“十三五”时期,污染防治攻坚战交出了一份较好的答卷。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
下一步,我们将抓紧研究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顶层设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认为,“深入”有两层含义:一是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宽,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要求更高,攻坚战要延伸深度、拓展广度;二是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创新和探索攻坚战新思路和举措。
一要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要坚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等加快调整,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二要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科学治污,要切实提高治理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精准治污,要做到问题、时间、区位、对象、措施“五个精准”。依法治污,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护。
三要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总的思路是“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
“提气”就是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进一步降低PM2.5和臭氧浓度,提升空气质量。
“降碳”,要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强生态”,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和治理,强化生态监管,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增水”就是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继续增加好水,增加生态水,提升水生态。
“固土”就是以土壤安全利用、强化危险废物监管与利用处置为重点,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防风险”要紧盯核与辐射安全、“一废一库一品”(危险废物、尾矿库、化学品)等领域,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此外,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大环保”格局,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