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两会专刊】刘月宁:新时代呼唤美育教育评价新作为


微信图片_20210306082142.jpg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美育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59.9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74.8万人,美育器材配置、场地设施条件大幅改善,我国美育教育取得可喜的进展。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总体部署。但是,与新时代美育承担的功能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育还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评价体系方面尤为明显。

首先,顶层设计尚待完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部分省市开始试点将音乐、美术等纳入中考,利用中考指挥棒“倒逼”学生们掌握一定的艺术知识。但艺术测评究竟考什么?是目前如部分省市试点的将音乐和美术学科纳入中考,还是要将舞蹈、戏剧、戏曲都纳入中考?纳入美育学科的范围不同,作为考试的指挥棒意义、导向意义也不同,评价机制顶层设计有待完善,迫切需要凝聚共识。

其次,教育鸿沟较难跨越。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沿海发达城市博士进中学已成常态,而西部偏远地区基本教师缺口都在扩大,更不要说增设艺术类课程。五育当中,“弱于体美”仍是客观现实,2019年美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仅为7.5%。调研中发现,即便是北京,舞蹈、戏剧专业的艺术学科教师缺口也不小。如果在没有做好城乡艺术教育师资水平、教学设备的基础工作,而仓促推出艺术测评,是否会加剧教育不均的鸿沟?《音乐周报》的调研显示,不少网友担心学生压力会越来越大,中低收入家庭负担会越来越重。

再次,具体实施细则仍待明确。自2015年国办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后,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同、美育教学条件差异大等原因,多数省市短时间内拿不出艺术素质科学测评的具体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调研发现,目前舞蹈、戏曲课程的国家标准未出台,书法只出了指导纲要,纳入中考难度大。仓促推考,如何保证艺术教育的质量?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达到美育对学生生命的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进入新时代,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不能一考了之。艺术测评的目标就是给孩子艺术和美育教育,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应树立正确导向,完善评价机制,切实推进学校美育评价改革。为此,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顶层设计。鉴于我国目前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评价考核不能全国一刀切,应遵循美育特点,构建适应各地情况、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要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评价体系,发挥“指挥棒”作用,避免培训机构功利化炒作,因地制宜、分类、分层地将艺术测评纳入具备测评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

二是强化保障,建强师资队伍。建立美育经费保障机制,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改善学校美育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加大“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力度;进一步完善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鼓励高校建立与中小学艺术教师互聘和双向交流等长效机制;建设一批高质量美育慕课,扩大优质课程覆盖面。

三是以考促教,注重美育过程。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要通过艺术测评考试形式的多样性,提升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有效性。建议推广江苏南京模式,将艺术素质测评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通过以测促效、以测促教、以测促学和以测促研,最大化撬动艺术教育资源,来达到以教化育,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新与表达能力以及艺术探索、合作等综合能力的目标,同时也化解考试内容变化可能带给家庭的压力,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