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第一组接受采访的三位代表。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开始前,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7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回答媒体提问。记者了解到,7位代表中有一位是民主党派成员,她就是九三学社社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代表。
“代表通道”上,人民日报记者询问:作为基层代表,您长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请您谈谈在具体工作中您是如何助力脱贫攻坚的?面对记者提问,郭艳玲落落大方,娓娓道来,讲述了两个小故事,流露出身为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自豪。
“去年,内蒙古所有的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这一成绩79%来自于也归功于产业扶贫,这里也凝结着我们全区16000多名常年活跃于田间地头的农技人员的辛勤付出。”郭艳玲在一开始介绍说。
她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土豆种子论粒卖。她说,种子是农业的命根子,把种子安全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里,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北京向西一步就是她的家乡乌兰察布,一个被称为“中国薯都”的地方。在过去,乌兰察布的马铃薯种子论斤卖,一亩地的收入仅为百元。而现在,通过芽苗组培技术生产出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则是论粒卖,一亩地的收入能够达到两万多元。全市一年可以生产原原种5亿多粒,不仅自给自足,还销往全国各地,年收入可以达到1.5亿元。小土豆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当地农民经常说,家家都种山药蛋,山药开花结圪蛋,土圪蛋变成金圪蛋,年年收入两三万。
第二个故事是:脱贫路上的“泥腿子”。“ 脱贫攻坚的路上也离不开这样一大批的‘泥腿子’”,郭艳玲说。有一年,她做了十余个品种的燕麦试验,从整地、播种直到田间管理,不敢有丝毫马虎。但正当她看着健壮的麦穗,展望丰收的喜悦时,一场暴风雨却瞬间把它们打倒在地。“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那可是我们用心去呵护出来的生命啊。”
这样的失败还有很多,但郭艳玲并没有放弃。而正是一次次的失败,换来了一个个有价值的数据,带来了一项项新技术、新品种;也正是有像她这样一大批沉得下去、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日晒、住得惯草棚、喝得惯凉水的“泥腿子”,为农牧民、为农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助推农牧民脱贫奔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郭艳玲表示,作为一名基层的农业技术员和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她将和全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起,“始终脚踩泥土,继续奋战乡村振兴,力争让农牧民用更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谈起第一次走上“代表通道”的感受,郭艳玲说“挺自豪”。她告诉记者,因为这是一个宣传她的家乡乌兰察布的好机会。“我觉得自己能为家乡出点儿力,给家乡扩大一些影响力,感到很自豪。”同时,她也坦言,在众多媒体前发言,“挺紧张,也挺有压力”,感到肩上的责任也比较大。(万李娜 李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