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被称为科学技术的“眼睛”,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等化学信息的科学。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副主委、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双少敏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她不仅在学术上有重大突破,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环境、医药等领域。双少敏说,理论研究不仅要紧盯国际学术前沿,还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市场需求,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多年来,双少敏在超分子化学、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理论和实验方面均取得了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她带领团队采用现代分析技术,构建了一系列分析传感检测新方法,并应用于环境、医药领域;她将分析检测技术与山西地方重工业产煤的特点相结合,发展了煤矿瓦斯检测新方法,为瓦斯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自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双少敏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她不仅要做好科研,谋划技术的转化应用,还通过在高校基层大量地走访和调研,以一个科学家的敏锐观察,将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问题梳理出来,寻求产生问题的症结,并通过代表身份提出真知灼见。
2018年,双少敏履职第一年就提出建议,希望解决中西部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博士生招生指标偏少的问题,得到教育部的关注回复,并表示会在今后的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中吸纳该建议。2020年,双少敏提交建议,希望将地方高校中拥有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的学科纳入“双一流”建设。她介绍,一所高校拥有的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实力。如果这一建议得到落实,既能延续国家长期以来对重点科研平台的稳定持续支持,更能引导和支持地方高校在办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强化优势学科内涵、提升特色学科建设水平。这个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明确答复,会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今年全国两会前,双少敏仍在打磨着《关于重视和加强新时代高等教育基础学科建设的建议》,其中的很多内容源自她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实践的思考。双少敏说,一般来说,基础学科很难具备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但在学科体系和人类发展进程中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充分意识到基础学科、基础研究对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然而涉及到一些具体政策时,直接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直接创造GDP的应用学科则更易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关注。双少敏忧心地说,目前,能潜心钻研基础学科的学术人才不足,研究生生源质量也有所下滑,基础学科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对此,她建议加大“双一流”建设布局中基础学科的占比,既要发挥大学作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加油站”的作用,又要重视大学文化引领和重大科学原始创新的“灯塔”引领作用。创新、人才、教育……这是双少敏研究领域之外,最关注的三个话题。“我认为,人大代表履职同样离不开科学精神。”双少敏说,“只有深入实际调研、认真研读政策、深刻分析问题,才能提出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