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6月23日上午在京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闭幕会并讲话。
汪洋指出,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全国政协常委会以“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题进行协商议政,是全国政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实际行动。在协商中,常委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履职尽责,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充分彰显了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优势作用和责任担当。
张桃林、万建民等18名政协常委作了大会发言。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做优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壮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按照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的有关要求,坚持以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突出规划引领、产销对接、主体培育、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特色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此建议:
一是编制实施产业振兴规划,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指导脱贫地区在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准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编制“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全产业链开发等薄弱环节,谋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产业聚集,并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将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成就地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是稳定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和考核机制。指导脱贫县统筹用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发展,扩大中央财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边缘户、一般户的贷款支持。同时,把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三是强化产销对接服务,构建农产品营销长效机制。逐步扩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建设项目实施规模,开辟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绿色通道。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脱贫地区建立稳定产销关系。
四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产业联农带农能力。在扶持项目、金融保险、用地用电等方面,继续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到脱贫地区投资兴业,打造一批产业化联合体,将扶持政策与联农带农效果挂钩,推动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
五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强化产业技术人才支撑。稳定产业技术专家队伍,加大脱贫地区农技推广特聘计划实施力度,继续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及其他有条件的脱贫县实施产业技术顾问制度,为脱贫地区打造一支不走的科技帮扶队伍。扶持健全脱贫地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产业发展带头人、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快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
农业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战略资源。系统挖掘和利用农业种质资源是实现从源头上保障种业发展与种业安全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十四五”规划纲要对种质资源、育种技术、种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均提出明确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杂交水稻、高产小麦、杂交油菜等一大批突破性品种的成功培育与推广,无一不是源于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具体看,成效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资源总量持续增加,二是保护体系初步构建,三是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成效明显。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品种占95%以上,良种在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为“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提供了重要支撑。
也要看到,我国虽然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种质资源强国,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农业种质资源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种质资源消失风险加剧。受工业化、城镇化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自然生态下的农业种质资源种类与数量显著减少。二是鉴定利用不充分。总体上看,通过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育种创新利用严重滞后,大多数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保护体系与配套政策不完善。作物种质资源还是以国家科研单位保护为主,没有形成国家统筹、分级负责的保护体系,种质资源保护成本持续增加。从事种质资源研究的科技人员队伍不稳,评价体系亟待改进。
为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建议:
一、加快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加快实施“十四五”重点专项,结合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行动,加强对珍稀濒危资源的抢救性收集保护,鼓励有条件的省率先启动畜禽和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尽快查清家底,确保资源不丧失。优化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完善种质资源进出口审批制度,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境外优异资源。
二、强化种质资源国际交流合作。目前,我国尚未加入《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难以从多边系统正常获取国外种质资源,亟须全面分析利弊,积极推进。加快国外引种隔离检疫基地建设,强化生物安全措施,支持建立种质资源引进“绿色通道”。
三、加大种质资源共享利用。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库圃定位,既要避免重复建设,又要实现全面覆盖、稳定运行。建立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交易平台,加大种质资源实物展示和信息发布力度。积极探索各类作物种质资源分类赋权和共享交流机制,激发从事种质资源创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优异种质资源高效共享利用。
(综合人民政协报消息、发言摘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