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社员坚持“四个面向”助力“十三五”科技创新


10月21日至27日,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展览集中展示了“十三五”以来,全党全国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该展览时强调,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农业科技展区,九三学社中央农林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有关农业科技创新重大成果。

图片3.png

10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前排左一为九三学社中央农林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

同时,一批九三学社社员主持或参与的重大科技项目、标志性科技成果也在展览中亮相,体现了新时代九三学社社员对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展现了九三人的担当与作为。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作出更多原始创新,意味着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图片4.png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和九三学社中央青工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与团队成员一起,研制的“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位列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类成果首位。他们与合作者成功构建了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根据现有理论,该量子计算系统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使我国成功达到了量子计算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量子计算优越性。

近日,潘建伟团队再次取得突破,成功构建了113个光子144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并实现了相位可编程功能,其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的24次方倍(亿亿亿倍),再次刷新了国际上光量子操纵的技术水平,在研制量子计算机之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同时,他们还与合作者成功研制出“祖冲之二号”,求解“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00万倍以上,这使得中国成为目前唯一在两条技术路线上达到“量子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微信图片_20211101183240.jpg

2016年8月16日,潘建伟院士团队牵头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墨子号”上天以来,不仅打破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纪录,实现“千公里级”,而且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提前完成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秘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三大科学任务,并结合“京沪干线”首次成功实现洲际量子保密通信。

面向经济主战场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动能转换,助力高质量发展。

高性能计算机俗称超级计算机,用于开展超大规模并行计算,是彰显科技实力、支撑数字化经济转型的国之重器。2020年6月,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公布,国产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排名第四。

微信图片_20211101183158.jpg

“神威系”“大显神威”的背后,是科学家们长期不懈的追逐和创造。过去十几年,九三学社中央科技专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的主要工作就是作为项目负责人为神威超级计算机研发三代高性能数学库,为包括申威系列处理器在内的多款国产处理器研发国产高性能多核和众核并行数学库CLeXML和WeXML,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遵循国际主流高性能数学库接口标准,且性能高于国际主流高性能数学库。

2021年,张云泉与其研究团队的商红慧副研究员(九三学社入社积极分子)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上开展的题为“千万核可扩展第一性原理拉曼光谱模拟”的超算应用研究已入围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学术奖项——“戈登贝尔奖”,并将于11月中旬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1)上冲击该奖项。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位,使科技创新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同向同行,才能让科技创新走在符合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需求的光荣之路上,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卓越贡献。

微信图片_20211101183206.jpg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标志性成就,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研究员万卫星生前担任“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为我国深空探测国家战略的实施和行星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2020年5月20日,他因积劳成疾在北京病逝,终年62岁。两个月后,7月23日,“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微信图片_20211101183214.jpg

观测浩瀚宇宙,寄托着炎黄子孙矢志赶超的憧憬,承载着中华儿女建设科技强国的梦想。2016年9月25日建成启用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委主任、国家天文台原台长、国家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2号至5号任务)、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首席科学家严俊作为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总经理,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带领团队克服一系列建设、技术难题,推动技术突破和创新,为项目的实施和如期落成启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就科技创新提出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构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医药卫生领域的九三学社社员立足自身岗位、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取得了一批切实管用的科技成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微信图片_20211101183146.jpg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支持小组组长赵振东,连续作战200多天,夜以继日奔波在疫苗研发一线,帮助五条疫苗技术路线的10余个研发单位出主意、想办法,把自己的点子无偿分享给大家,解决研发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为推进我国疫苗研发生产和紧急使用做了大量工作和基础贡献。因持续工作、过度劳累,突发疾病,于2020年9月1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3岁。

……

从基础研究到高新技术产业,从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大设备大装置到便利生活的惠民科技,“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除了上述成果,展览还展出了许多其他高精尖重大科技成果和国之重器,背后还有许多九三学社社员默默无闻地参与和奉献。

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他们的奉献和成就,必将激励更多的九三学社社员,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以更加炽热的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