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两会|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强化科技资源部署提升重特大自然灾害防范能力的提案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损失重、风险高。全国约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除直接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通过供应链、生产链、信息链、水电气长输送管线等新型传播载体极大地放大灾害损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安全隐患。

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了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专项,自然灾害防治领域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技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显著,但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科技资源部署缺乏长效和稳定的投入机制。重特大自然灾害具有低概率、突发性、成因机理高度复杂等特点,使得实现精准高效的防范应对极为困难,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极大的科学挑战性。难以通过短期科技专项、有限的科技部署实现重大突破,亟待建设更为长效的科技攻关和科技资源部署机制。

二是科研机构设置难以适应跨部门跨灾种的需求。重特大自然灾害涉及地震、水利、气象等多部门,以及多领域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不同灾害之间存在链生特点,单一部门和单一灾种的科技攻关难于适应重特大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和成灾演化科技攻关需求。在当前我国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设置中,尚未建设适应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跨部门跨灾种联合攻关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科技攻关缺乏全球引领性的国际协同机制。防范化解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普遍性的需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可持续性发展、减灾等领域已有仙台减灾框架等国际合作机制,但实现《仙台减灾框架》《巴黎协定》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全球协同科技攻关和创新资源整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重特大自然灾害的长效稳定科技投入机制。在国家重大专项中单独设立,面向重特大自然灾害持续进行常态化科技资源投入,解决孕育发生和成灾演化的重大科技问题,重点推进多灾种综合评估、单灾种灾害链评估、国家重大工程韧性抵御和弹性恢复等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长期攻关。

二是建设跨部门跨灾种的科技创新平台。组建“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国家实验室”,整合各行业部门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力量,协同创新。组建单灾种极端事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灾种相关部门设置专门的行业实验室、国家科学野外观测研究站,形成多灾种交叉融合的重大自然灾害防治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加强观测资源数据统筹与应用,实现风险信息共享和实时发布,提升全社会风险意识。

三是打造引领协同创新的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国际组织。加强全球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监测预警,为全球灾害风控提供中国方案。针对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的全球普遍性需求,以中国为主导在仙台减灾框架和联合国框架内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组织。尤其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防灾需求,在应急管理部设立专门协调部门、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设立专项合作资金以及防灾科技人才培养等针对性机制。打造形成引领全球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科技创新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