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两会|陈义汉:建议试行如“医师多点执业”模式的科技人才多点兼职,在浦东高能级研发机构探索用才“模式创新”


城市因人才而兴,因人才而出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上海不仅要成为人才高地,更要不断探索聚才、用才的“模式创新”。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提交了一份提案,他建议要鼓励和倡导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在浦东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兼职,以期加快推动引领区建设,同时也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的人才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正式发布,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

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推动引领区建设,近年来,浦东新区立足上海资源禀赋和创新发展需求,在有基础、能突破的重点领域,率先探索一批以“承接国家战略、满足上海亟需、集聚顶尖人才”为核心使命,符合创新规律、提升创新效能、满足创新需求的新型研发机构。

目前,浦东新区已设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了一支“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新力量。

加速引领区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人才先行”。而按照陈义汉委员的观察,目前浦东新区在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规模和质量方面尚有不足。一言以蔽之,“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最大瓶颈制约,仍在人才。”

如何破题?陈义汉认为,浦东新区不但要进一步面向海外吸引人才,打造全球人才引进“直通车”、国际高层次人才“蓄水池”,同时还要紧紧依靠本土创新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在科技教育等领域投入持续加大,本土创新人才的质量规模持续攀升,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我们认识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本土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通过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培养人才,可以有力推动引领区建设、进而带动长三角以及长江流域经济带建设。”

为此,他建议,以浦东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为载体,鼓励和引导上海市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通过兼职的方式到浦东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共同参与引领区建设,进一步激活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如果在引领区的试点取得成功,未来就可以在更大范围推广,在全国形成可推广和复制的制度与机制。”

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陈义汉认为,有两条举措不妨一试:

其一,支持科技人员多点兼职。鼓励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到浦东新区的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兼职,试行如“医师多点执业”模式的科技人才多点兼职;

其二,强化人才流动支持保障。应充分发挥浦东新高能级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灵活优势,加强人才流动的支持保障。比如,可探索为外省市曾具有事业编制的人才提供浦东新区事业编制、为本市具有事业编制的人才保留原事业编制,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浦东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进行人才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外省市和本市其他区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到浦东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共同推进引领区建设。同时,也可对具备条件的浦东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赋予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招生权限和学位(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