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如何迸发“硬核”力量?
“安徽将坚持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厅长罗平认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一是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等要素融合,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二是打造原始创新动力源,以长三角区域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等为依托,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重大创新策源能力。三是打造融合创新示范区,在长三角区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开展科技政策先行先试,推动科技资源高效共享,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四是打造开放创新引领区,提升集聚和使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前沿和窗口。
罗平代表介绍,安徽近年在量子信息、磁约束聚变、单分子科学、高温超导、地球环境、生命健康等领域产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此外,在承接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助力淮北、亳州等皖北8市加强与上海闵行、江苏南京、浙江杭州等地合作,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
“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较为集聚,在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技术、产业、人才发展等方面的竞争,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协同机制,强化政策衔接与联动,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要素配置。”罗平代表建议,要加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成立长三角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机构联盟,引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质资源,形成科技资源数据池,持续深化科技资源共享;共建人才评价与互认机制,建立一体化和标准化的人才数据库,打通地区间和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持续深化人才资源共用,支持安徽在沪苏浙建立“人才飞地”“人才驿站”等,实现研发和产业的合作共赢模式;支持沪苏浙皖共建国家级实验室、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持续深化创新平台共建,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学术交流、技术攻坚、成果转化等。
(新民晚报记者 范洁 毛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