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和结构滞后于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高校学科建设中较为普遍的痛点和难点。
如何合理调整学科设置与布局?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锋建议,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优化学科体系建设与管理。他提出,可构筑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分层分类、多元化发展的体系。
钱锋设想,对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的可设置特设学科,并且允许每年动态调整;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等学科由国家控制布点等。
在他看来,当前中国学科设置存在面向内需市场不够、学科体系不能充分支持自主发展的问题。此外,学科结构滞后于知识产生的最新进展,对创新发展的支持不足,从跟踪型研究向原创型、引领型研究的转变亟待加快;学科设置僵化,学科划分与设置权主要集中在政府手中,在客观上不利于学科自由生长与基层学术创新。
对此,钱锋建议:
一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学科体系。高等教育必须顺应新发展格局,基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动态优化学科体系。要根据新型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需要,遵循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和人才成长规律,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统筹谋划学科设置目录,健全国家急需学科引导机制,按年度发布重点领域学科发展清单,鼓励高校着力发展国家急需及战略性学科。不断重建学科边界,适应知识市场和人才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学科,支持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人才培养。
二是面向知识创新的需要,优化调整学科结构。要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设置和优化学科布局,培育学科增长点,整合传统学科资源,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学科基础。要瞄准国家“高精尖缺”领域突破,对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前瞻性战略部署,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积极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要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长远需要,超前布局多学科交叉汇聚的学科建设新方向,要对现有学科体系和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是面向创新活力和能力的需要,构筑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学科建设要从被动适应的建设形态,转变到主动引领、主动探索的形态。在这点上,钱锋认为,学科建设和调整的模式要变,要建立分层分类,多元化发展的学科体系,促进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的分工。比如,“双一流”建设高校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致力于原创;应用型高校,包括行业特色高校要面向区域经济,致力于产学研融通发展,培养行业尖端人才,解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