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两会|周锋:努力跟更多动植物做朋友,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jpg

黑水鸡在水面上穿行、池鹭笃悠悠地站在横木上、孩子们用立式望远镜观察野生鸟类……去年,本报曾经报道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小学的孩子们,通过写信保住校园边湿地的文章。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了校园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周锋提交的一份提案,就关注到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生物栖息环境破碎化

在调研中,周锋委员发现,城市发展造成的生物栖息环境被切割而呈破碎化,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场所不断扩大、侵入许多物种的栖息地,与它们的生存空间相互交错,城市生态系统自然功能降低,甚至消失。

虽然现有城市绿地系统中包括了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以及各类附属绿地,但在周锋委员看来,这些绿地主要以景观为目标,未能体现生态斑块的节点功能。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人工种植植物比例较高,且出于对景观效果的追求,有些城市不恰当地引种外来植物,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平衡,威胁本地物种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二是喷洒除虫剂、除草剂等农药,造成严重的生态伤害;三是一些绿化缺乏体验感,无法让大众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更无法发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载体功能。

  建议开展多样性调查

周锋委员建议,开展系统、科学的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使城市管理者更容易了解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分析其中与城市发展和建设管理的关联性,尤其是与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等可能相关的问题,分析提出其内在原因和应对要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全面系统制定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推动相关战略纳入政策制定和各类决策过程,形成各部门实施细则,推动形成多方参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体系,为后续制定有关行动计划奠定基础。

城市受损空间的修复是提升城市生态健康的重要途径,从被弃置的工用地,到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土地,都可以通过人工助力,使受损区域恢复健康的生态。

  因地制宜搞生态修复

周锋委员建议,通过生态修复恢复原本存在的栖息地或人工创造新的栖息地是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可应用于城市的任何自然区域,包括各种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域、公园、生态廊道以及其他绿地节点等,而且应根据场地的现状条件特征,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宜的措施,例如通过建设城市中小维度的生境花园等打造城区生物新的栖息环境,打通斑块生态绿色廊道。

现在申城的一些小区通过生态修复,已经可以看到许多野生小动物了。周锋委员通过调查发现,在高密度城区建设小维度生境花园可为生物迁徙提供“踏脚石”,有利于重构或维护城市生态系统。他建议,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更多地体现生物多样性保护要素,并在近年来实施的韧性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无废城市等试点中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城市体检的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并推广不同地区的经验模式。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原标题:努力跟更多动植物做朋友,周锋呼吁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