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政协第6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26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人民政协报记者 田福良 摄
4月26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6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促进乡村医疗卫生健康发展”协商议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他强调,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乡村医疗卫生健康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搞好顶层设计和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坚持加大投入和完善机制相结合,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公平可及能持续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筑牢农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九三学社社员池慧、李青山参会并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原所长池慧:
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2003年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新农合、农村医疗救助、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等制度。随着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和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但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当前各层次保障制度定位需要更精准。大病保险聚焦重大疾病不够,医疗救助覆盖人群不足,城乡居民医保门诊保障水平较低。二是多层次医疗保障结构仍不均衡。当前各层次医保制度仍以目录内费用为重点,现有保障体系对门诊和基层保障不足。三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作用不足。互联网医疗尚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按项目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不足以调动基层开展健康管理的积极性。为此,建议:
一、优化制度衔接水平,实现精准保障。改革大病保险低水平广覆盖的“普惠式”做法,提高对必要支出的高额医疗费用段的补偿水平,发挥“补充式”作用。扩展医疗救助制度“分类化”保障,根据农民收入水平和负担能力,对低保人群、边缘人群和因病返贫高风险人群实行差异化救助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医保门诊保障待遇。
二、多维发力提升保障水平。重点提升各层次医疗保障制度衔接和优化。同时引导社会慈善机构、商业医疗保险等力量聚焦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新需求,加强目录外费用保障力度,进一步降低医疗负担。
三、实现医疗、医保协同发展,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加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机构医保基金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资金等经费整合使用。转变乡村医疗服务激励机制,探索按人头、按病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以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建立,实现乡村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与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双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委李青山:
加快推进基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山西省把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纳入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健康扶贫、基层医改和能力提升。3月底,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和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组与山西五级卫生健康工作者视频座谈交流。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中也发现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有短板和弱项。一是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空编严重。二是队伍结构不合理,业务能力薄弱。三是岗位吸引力不强,待遇偏低。为此,建议:
一、推进薪酬改革。将“两个允许”政策列入国务院大督查内容,推进政策落实。允许基层将医疗服务收入一定比例用于医疗卫生人员绩效奖励,推行“托低不限高”绩效工资政策。大力提高绩效工资总量,确保基层卫生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工资水平是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的1.5倍左右,引导高素质人才向基层流动。允许保留合规津补贴,如基层医务人员节假日出诊、夜间出诊、急救出诊等劳务补助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列入开支项目。
二、加强人才培养。实施基层医学人才“本土化”培养,是破解基层人才“下不去”难题的有效途径。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责任,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既利用好既有的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机制,也要结合实际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三年制专科紧缺专业人才,学习期间免学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为基层量身定制培养既懂预防又懂临床的基层医生。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学历提升教育,学习期间保证基本工资待遇和适当生活补贴。
三、落实人员编制。有关部门尽快研究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编制标准和区域内编制动态管理与招聘指导意见,明确在落实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政策时,对基层卫生机构编制人员区别对待,确保人员编制到位率达80%以上。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4月28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