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等3项传统农业生产系统,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再次惊艳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具有标志性意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上一次认定工作还是在2020年。当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对已经完成了实地考察的韩国1项、巴西1项、突尼斯2项共4个项目进行了认定。之后因为无法组织实地考察等原因,许多已经通过专家文本评审的项目无法得到及时认定。笔者作为上一届科学委员会成员,也仅于2020年参加了两次线上活动,2021年没有举办任何活动,直到年底才完成了专家委员会的换届工作。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次尝试进行了线上“实地”考察。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中国三个项目的认定标志着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出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还有14个项目文本在秘书处审查中,有的项目已经经过了科学委员会的讨论。预计今年还将有5个左右项目得到批准,甚至还可能除已有的23个国家和地区之外,会有新的国家加入GIAHS大家庭。
其次,对于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也具有标志性意义。中国上一次获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还是在2018年,这是时隔4年后再一次有新项目得到认定。也是继2014年后又一次同时有三个项目得到了认定。不仅再次刷新了单次得到认定的最高纪录,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上的领先地位。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6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以18个项目遥遥领先。
第三,将会更好推动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以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对于活态性、动态性、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2012年开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并于2013年发布第一批19个项目;2016年公布第一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从而建立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完整的名录体系;2014年成立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2015年发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写入自2016年之后的理念,中央“一号文件”和202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逐渐迈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的最早响应者、积极参与者、坚定支持者、重要推动者、成功实践者、主要贡献者,我们不仅为世界贡献了堪称中国农业宝贵财富和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典型代表的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为世界贡献了这一新的遗产类型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的“中国智慧”。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体系,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则填补了我国在草原游牧和旱地梯田方面的空白。
这三个项目的认定还有一个不同寻常之处,就是今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和中国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10周年。20年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食物与生计安全、传统农耕技术和乡村文化丧失等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10年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伊始,就明确了其对于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保护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丰富休闲农业发展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重要途径的重要意义。并将其定义为“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因此,这三个项目的认定,不仅是为将于7月召开的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10月的纪念活动送去的最好礼物,更会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以活态性、动态性、系统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技术、传统农耕文化和结构合理的生态景观的价值,及其对于农业生态保护、乡村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
(来源:《 人民政协报 》2022年06月01日第 03 版 作者闵庆文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