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怀念 | 他曾与爱因斯坦工作,被誉为“一代宗师”,86岁仍率队调研


他是科学家的表率和楷模

被称为“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

他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被誉为“杰出的民间外交家”

他曾与爱因斯坦共同工作

杨振宁是他的学生

他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对祖国、对党充满真挚热爱的感情

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就是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九三学社中央原主席

周培源

1.jpg

周培源(1902.8.28-1993.11.24),江苏省宜兴县人。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第五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主席,第九届中央名誉主席。

今天(2022年8月28日),

是周培源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让我们用简短的文字重温他的事迹,

共同缅怀这位一代宗师

向先生致敬!

勤奋求学 坚定报国志

2.jpg

图为周培源与父母姐妹的合影。

周培源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

通过勤学苦读,加上天资聪慧,

1919年,周培源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

1924年,周培源从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并获庚子赔款留美基金,随即踏上了异国求学的旅程,

仅用五年半时间,拿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

1928年秋,周培源赴欧洲,先后跟随泡利等物理学大师,从事量子力学研究。

3.jpg

图为周培源(左一)在美国留学期间与美国朋友郊游。

1929年9月,结束了美欧求学生涯后,周培源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时年仅27岁。

在回国与否这件事上,周培源从来没有犹豫过,他曾在给美国朋友的信中写道:

“我们这一代人是拿着国家的钱出来留学,

我们就是要回来做事。”

4.jpg

图为1936爱因斯坦相对论研讨班学员聆听讲座的场景。

1936年至1937年间,周培源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参加爱因斯坦主持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与爱因斯坦共同工作。

他是目前仅知的唯一一位在爱因斯坦身边长期从事相对论研究的中国人。

1943年,周培源再次赴美,在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教授,还参加了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

他先后收到美国国防委员会、海军总部的留用邀请,

就连移民局也大开绿灯,要为其全家办理在美永久居留权。

但周明确提出:

不做美国公民;

只担任临时职务;

可以随时离去。

1947年,周培源告别美国优越的环境,回到祖国,继续执教于清华大学。

烽烟岁月 潜心教与研

周培源一生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湍流理论两个领域。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利用科学服务于抗战,他调转了十几年的研究方向:

相对论“下岗”,“湍流”上马。

理由是:

相对论是长期的理论课题不能直接为反战服务,大敌当前,

科学家须以科学挽救祖国。

5.jpg

图为周培源(左一)西南联大部分教授的合影。

抗战全面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辗转迁至昆明,

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后简称“西南联大”),

为躲避日机频繁轰炸,周培源被迫安家于离校颇远的城外,离校约19公里之远,且只有小路。

为解决交通问题,他买了匹马,取名“华龙”,

周培源骑马成了西南联大校园里一道风景线,

还被笑称为“周大将军”。

6.jpg

周培源骑马像。

环境虽艰难,周培源却迎难而上,他在西南联大专门开设了与抗战有关的课程,如弹道学等,

何泽慧和王大珩均受业于他开设的“弹道学”课程,

有志于“以物理捍卫国防”。

沉潜于湍流理论研究中的周培源,除在西南联大授课,

整日把自己关在阁楼上,甚至与陈岱孙、李继侗等好友达成默契:

来去随意,不必应酬接待。

在对湍流理论进行多年研究后,

1940年,周培源在《中国物理学报》上发表论文,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需要研究湍流的脉动方程,

为以后湍流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1945年,他在美国《应用数学季刊》发表论文,

这在湍流理论研究方面是被国际同行公认的卓越学术成就。

7.jpg

周培源长期从事流体力学湍流理论的研究工作,图为1973年10月,周培源在实验室指导热线探针的研制工作。

情系科教 尽心为国事

作为我国湍流理论的奠基人,

周培源数十年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受到国际上重视;

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在1984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周培源不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家。

周培源从事高等教育工作60多年,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科技精英,

朱光亚、于光远、钱三强、杨振宁等都是他的学生。

8.jpg

1962年,周恩来向周培源(右一)、钱三强敬酒。

新中国成立后,周培源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等。

在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培养众多的科学人才方面成绩卓越,

他把自己的学识、科学思想和治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一代,

努力为后继人才的成长铺平道路,深受广大学生和青年的拥戴。

被称为“桃李满园的一代宗师”。

9.jpg

1973年,周培源(左二)陪同毛泽东、周恩来会见杨振宁。

在周恩来关于要重视自然科学理论的指示引导下,

1972年10月6日,周培源发表《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一文,

强调在研究当前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的同时,

对那些一时看不出直接应用,但通过长期实践,对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理论问题,也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孜孜奉献 风范永流传

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周培源曾兼任过许多重要社会职务。

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等职。

10.jpg

1988年,86岁高龄、时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周培源(前排左二)率182位全国政协委员考察长江三峡地区,经反复论证,就三峡工程建设提出建议。

周培源曾说:

“以勤补拙,简言之就是要多干、要勤奋,不偷懒。”

周培源86岁时,为了国家科学决策需要,他率领182位全国政协委员前往湖北省和四川省有关地区实地考察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有关问题。

11.jpg

1984年4月,周培源(左一)出席前美国总统里根访华的答谢宴会时,与里根握手。

此外,周培源还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争取裁军和世界和平,为繁荣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赢得了国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敬仰,

被赞为“和平老人” “杰出的民间外交家”。

12.jpg

1992年6月,杨振宁在周培源90寿宴酒会上致辞。

他虽是学界泰斗,却一生都谦恭有礼。

女儿曾问他:

“你曾为爱因斯坦拍照,为何不与他合张影呢?”

周培源说:“他是爱因斯坦,那么伟大,我怎么能站到他身边去呢?”

1993年11月24日,周培源溘然长逝,

享年91岁,

他一生信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的16字格言,

无论在科学研究中,还是社会实践中,周培源都恪守格言,不断创新,求实、进取、奉献。

他身上既展现出东方文化涵养的品格与美德,

又体现出站在世界前沿的大科学家风范,

他的爱国精神,他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将一直激励着我们,

让我们永远铭记与怀念他。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作者:赵亮  资料综合整理自九三学社中央官网、周培源基金会官网、“无锡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周培源故居”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