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决定指出,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学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任务挑战,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并对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彰显使命担当,指引前进方向,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随着历史画卷的铺展而更加凸显。
九三学社中央长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针对上游水源涵养、上中游水土保持、支流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深入沿黄省(区)开展调研,形成议政成果,获有关方面表彰;助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深入10多个草原省份开展议政调研,推动在全国11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草原生态修复与生产力恢复试点工作,成立草原碳汇研究中心,组织编写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蓝皮书;2021年来,对口四川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组织动员长江干流10省(市)社组织共同参与,组建百名社员专家队伍,建立健全沟通联络和协商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在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委员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身专业和工作,纷纷表示要自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勠力同心,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共同开创美好未来,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贡献应有的力量。
以下为部分委员的学习心得:
一、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主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丽娟: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修复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无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湿地均是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要求“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这切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湿地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态特征和多样的功能,因此,要充分尊重湿地的自然规律,确保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两山论”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准确认识湿地的生态和环境价值,注重湿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融合。
当前我国湿地保护修复面临诸多挑战,湿地管理不仅涉及林草、环境、水利、农业和气象等多个部门,也涉及水资源分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因此,在湿地保护修复时,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推动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协调合作,通过科学规划,统筹水资源分配和土地利用方式,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新明:
以更高品质的生态环境质量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清欠生态环境沉重历史旧账,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举世瞩目的阶段性辉煌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下一步该如何走?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我作为一名大气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空气质量从曾经每年超过三分之二的雾霾天到如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的巨变,PM2.5平均浓度连续3年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25微克/立方米)。粤港澳大湾区空气质量虽优于我国其它重点城市群,但与世卫组织更高阶标准还存在差距,且区内臭氧污染态势尚未有效遏制。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应志存高远,有序对标更高标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压力下,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动摇不懈怠,继续保持力度,纵深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及其周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在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三、北京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许其功:
减污降碳协同厚植美丽中国绿色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新时期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宣言。
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治本之策。过去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5%,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也跃居全球第一,践行“30.60”国际承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宏伟且任务艰巨。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举措。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日益提升,工业园区经济贡献占全国31%,能源消耗占60%,二氧化碳排放占到45%以上,污染物排放占到60%以上。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战场。然而,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内涵界定不清、认知不一、路径不明、重大关键技术缺失等诸多问题,还待科技攻关创新予以解决。新时期我们应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胸怀“国之大者”,系统谋划推进减污降碳协同,积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厚植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底色。
四、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
实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行动
更高质量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这一决定有利于更好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把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力争“上游”水平,以持续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环境要素治理和区域治理,深入推进实施重庆市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行动,突出整体攻坚、系统治理、创新引领、集成生效,迭代升级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更高质量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作出重庆新贡献。
五、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闵庆文:
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论述高屋建瓴,深刻阐述了“农田”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刻要义。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似乎只是看到了由于高强度和工业化农业生产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负面作用,而忽视了农业系统的生态功能与价值,特别是劳动人民在长达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所创造的璀璨的农耕文明。这些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既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我国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保护名录的19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先后发布的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桑基鱼塘、林菇共育、农林复合、山地梯田、低地垛田等等,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保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人地和谐的生态文化,发展了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创造了环境优美的乡村景观。
作为长期从事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生态学科技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所发贺信精神,进一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深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更好走向世界、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六、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秦松:
科技助力渤海“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
海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也是国家重要战略汇聚之地。渤海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出海通道和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位突出,但是其生态环境脆弱,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尽管从碧海行动,到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再到蓝色海湾整治,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渤海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的挑战仍然非常艰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美丽海湾”和海洋强国建设,亟需持续巩固与扩展攻坚战的成果,提出新的渤海治理国家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而建设美丽海湾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根本指引,把握战略机遇、应对问题挑战,全面推进渤海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打造“人海和谐”新高地。未来发展重点任务和美好愿景应该包括重塑海洋经济竞争优势,推动海洋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形成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打造北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助力渤海经济圈再次腾飞;全面推进渤海“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打造“人海和谐”新高地,争创国际内海治理和跨界管理的典范,构建多层次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和 “缓冲带”。为此,建议强化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将渤海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科学编制渤海区域海洋空间规划,按照权属和离岸距离划定沿岸区、近岸区和中央区,分区制定差异化的资源开发保护规划和管理措施,有序推进渤海美丽海湾“同心圆”建设计划。比如沿岸区以海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和沿岸乡村渔村振兴为重点,推进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创新示范区建设;近岸区则重点加强区域间一体化布局,发展生态友好型海洋经济,科学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推进海洋能源渔业融合产业示范区建设;中央区实施全面禁渔,建设生态保护区,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坚持科技助力渤海“美丽海湾”建设原则,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海洋科技重大创新平台布局,设立渤海科技重大专项,加强海洋产业核心装备技术、海洋生态灾害应对关键技术以及海岸带综合管理核心技术攻关,对事关渤海生态修复、资源开发、产业培育、绿色低碳等核心领域与关键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系统解决方案和提效技术路线,以科技创新引领渤海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渤海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环渤海“三省一市”海洋开发与管理的跨区域联动协调机制,推进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工程建设,构建渤海综合立体观测系统和“陆、海、人/人、机、物”数字海岸带决策系统,构建陆海统筹的渤海监管治理体系。作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牢记使命,通过强化国际合作,加强观测台站交流和联合航次调查,发起科学论坛和大科学计划等形式,支持和推进渤海“美丽海湾”建设和保护。
七、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高级工程师马英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继续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讲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同时,总书记指出:“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首先就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环境治理,我国各地的生态环境均有了明显改善,蓝天白云重回日常。但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同比出现了反弹,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7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也回答了这一问题。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过程,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是国家形象的一张名片,关系到全体公民的健康福祉。
结合工作中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认识,我国今后的大气保护工作,在细节方面还有如下三个方面可以继续加强。一是加强大气环境污染危害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全民健康风险意识,形成民众主动预防、发现主动报告、企业主动治理的良性循环。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公众号开设大气污染科普专栏,使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全方位大气环境污染政策和治理方法的培训。针对各级环保从业人员,开展针对性的从环境污染物性质、危害、治理方法、监管要点、先进技术等全方位的培训,使得政策从颁布到实施,可以做到全面落实。三是开展大气新污染物筛查和摸底工作。新污染物来源广泛,涉及行业众多,且由于其多数环境寿命长,一经排放即在环境各介质中迁移、分配、转化,需要多部门、多环境介质、跨领域协同监测和治理。同时,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大气环境中新污染物的名录尚未公布,尚有许多工作亟待解决,需要各方加大关注力度,尽快开展大气新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使污染控制在源头。
八、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委员、萍乡学院副院长吴代赦:
以生态资源高值化利用和生态产品可持续供给
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丽中国建设,既需要绿水青山予以生态安全保障,也需要金山银山予以物质财富支持,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美、百姓富,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目标。很多地区不乏优质绿色生态资源,却未能合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相应产业,或所形成的产业较弱、产业链较短。亟需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健全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产业网,构建生态产品产业体系和文化体系,充分挖掘、释放绿水青山中蕴含的产业价值,推进生态资源高值化利用,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江西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作为来自江西生态文明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我将以生态资源高值化利用和生态产品可持续供给为抓手,着力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拓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为美丽中国建设夯实基础、开拓路径提供科技支撑。
九、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副院长陈怡平:
牢记“国之大者” 当好生态卫士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多次就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做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和一名从事生态环境研究的科学家,对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理解更加深刻,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为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提高政治站位,要深刻认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长期性、以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用生态科技服务秦岭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用科技引领秦岭生态保护,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当好秦岭卫士,为秦岭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秦岭水资源监测预警与生态修复、秦岭植被结构优化与水源涵养提升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外来物种入侵和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保护建真言献实策,推动秦岭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来源:社中央宣传部据社中央资源环境专委会提供内容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