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盛会启幕。2025年全国两会如约而至,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共谋发展。过去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倾听民声、凝聚民心、汇集民智、维护民利,用实干担当书写履职“答卷”,以高质量履职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团结报团结网推出“履职者说”栏目,与读者一同分享他们的履职心声。
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特长锚定选题;深入一线听百姓心声、听专家意见、听有关部门想法,请教明白人;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深刻思考,提出汇聚各方力量的提案……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青海省委会主委朱春云的履职日常。“我会像做科研一样履职,对每个问题线索做到个个有回音。”朱春云说。
从事林业科技事业已有30多年的朱春云,立足本职工作,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保护作为自己重点关注的领域。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朱春云说,“为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高地,不仅要深入研究大气、水文、地质、生物等自然因子的消长对环境演变的影响,更要研究区域文化和人类活动在生态演变中的重要机理。”
多年前,在进行林业相关课题研究时,朱春云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海拔3460米的地方建立起防沙治沙示范基地,目前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0万亩的国家沙漠公园。经对贵南荒漠生态系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近20年来青藏高原的暖湿化趋势明显高于北半球和同纬度其他地区。“通过对贵南黄沙头沙漠公园植物物候期的观察,灌木的萌动期相对于20多年前提前了10天左右,休眠期推迟了10天左右,20多年来植物的生长期延长了20天左右,这从植物物候期变化验证了青藏高原的暖湿化趋势。”朱春云说。
在朱春云看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不仅关系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也影响着全球的气候格局。为此,朱春云去年投入大量精力对青藏高原气候观测现状进行重点调研,发现青藏高原气象观测点布点不足、各行业观测数据难共享、已有观测数据应用不充分。她呼吁,加大气象观测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气象监测体系,夯实数据基底;设立跨学科的基础研究专项,以科研项目带动数据共享和数据深度应用。
青海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朱春云提出优化调整“八七”分水方案,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控制度,建立有利于再生水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管控的补偿机制建设和水市场建设。
“独特的地理单元和气候环境孕育独特的文化。生态文化涵盖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生态制度、生态精神等内容。”朱春云指出,青藏高原发现了大量古人类活动遗迹,人们在长期适应高原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生态理念,这些理念体现在生产关系演替和变迁、政策制度破立与更替、民风习俗演进与传承中,蕴藏着人与高原相互关系的人文密码,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文化养分。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朱春云提出了《关于加强甘青地震灾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提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等承办单位的高度重视,设立了专项资金进行保护和修缮。在对该提案的落实进行回访时,她再一次去甘青地震灾区进行调研,了解到一个感人故事。2023年12月甘青地震发生时,曾出现砂涌现象,地下含水量高的沙土,迅速液化、喷出地面。救援人员争分夺秒地在废墟中展开营救,在一片残垣断壁之下,他们发现了一对母女。母亲用自己的头和双手,像一座坚固的堡垒,紧紧地将孩子护在身下。“听到这个故事,我瞬间想到在位于青海的黄河上游史前时期大型聚落遗址——喇家遗址,就有一处母亲守护孩子的文物遗骸,青藏高原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形成的生态文化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履职过程中,朱春云更加体会到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性。去年,她专门带领专家组奔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以及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就黄河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进一步强化全流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推动全流域黄河主题旅游品牌塑造、推动黄河文化内涵研究等建议。“尽管环境艰苦,有时还会遇到高原反应,但我完全顾不得,因为我喜欢我做的工作。”朱春云说。
除了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朱春云还关注科技创新、民族团结等领域。“我会对履职选题有一个长远规划,分层次、有重点地持续关注。”谈到履职的经验,她说,“为保证建言能够落地落实,我会针对建言办理单位着重调研,了解其遇到的堵点、难点、卡点,提升建言的质效。”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朱春云越来越感受到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当自己把建言带上两会并最终落实时,是她最自豪和开心的时刻。“今后,我会更加认真地调查研究,反映更多百姓心声。”她表示,将继续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