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推动生产力跃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聚焦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这一关键问题,在3月5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小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主委王桂林提交了自己的“答卷”——他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议构建科技创新、企业育成、人才成长“三螺旋”体系。
王桂林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他理解其中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创新的目的,是通过科技与制造双轮驱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二,创新的载体,是构建企业主导的产业生态体系,通过企业矩阵重塑产业格局。第三,创新的核心,是依托人才金字塔激活创新源头。
因此,他提出建立“三螺旋”体系。一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形成“样品-产品-商品-产业”有效转化的科技创新链。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健全企业需求选题征集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动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产业应用导向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二是要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打造“初创企业-领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梯次进化的企业育成链。建议优化金融市场体系结构,增加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投入和保险保障支持力度。健全适应国有资本风险投资的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国有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三是要营造鼓励创新、公平稳定的良好生态,完善“创业者-企业主-企业家”和“科研工作者-科技领军人才-顶尖科学家”的人才成长链。建议设立企业家日,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通过创新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青年科研人员实行“5年静默期”考核,重点评估潜力与长期贡献,减少年度量化指标压力,鼓励科研人才“十年磨一剑”。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呈现体系化、生态化特征,单点技术突破已难以支撑产业升级需求,唯有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才能将科技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转移或成果转化,而是通过重构创新范式,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闭环系统,推动科技创新、企业育成、人才成长“三螺旋”同频共振,在循环互动中催生新质生产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