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两会丨全国政协委员杨宇飞:构建中国特色医学技术体系为世界医学贡献智慧


1741751815476.jpg

在当今医疗领域,中西医结合已成为国家大力推动的重要发展方向,如何发挥出中西医结合“1+1>2”的协同效应,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针对这个问题,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飞。

聚焦两会:洞察中西医融合关键契机

两会期间,记者见到她时,杨宇飞正坐在桌前,全神贯注地研读政府工作报告。

桌上摊开的报告里,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重点和笔记,和中医药发展有关的表述,都被她仔细圈画出来,旁边还附上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多年来,她始终保持着这样的习惯,认真对比历年政府工作报告,见证中医药事业在政策推动下的发展脉络。今年报告中“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这句话,让她尤为振奋,在她看来,这一机制的完善,是推动中西医深度交融的关键,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中西医不仅应该结合,更应该深度融合。”杨宇飞表示,“结合只是初步的合作,而融合是要让中西医从理念到实践,都能真正地融为一体,深入到骨子里。”身为血液学博士的她,凭借着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深厚的学术背景与丰富的临床经验,深知只有精通西医,才能更好地运用中医,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耽误患者的病情与治疗时机。她常常强调:“我一定要把西医精通,然后再把中医运用好,这样才不至于耽误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时间。”

临床探索:中医赋能肿瘤治疗的实践之路

多年来,杨宇飞始终扎根临床一线,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探险家,专注于探索如何运用中医方法缓解西医治疗肿瘤时产生的副作用,并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取得了斐然成果。

在肿瘤化疗领域,化疗虽能对抗癌细胞,但副作用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后续治疗。杨宇飞经长期研究,研制出由六味药组成的健脾补肾序贯方。化疗期间,患者在第一周、第二、三周服用该方,可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提高化疗完成率。

为验证疗效,杨宇飞团队开展严谨临床试验。其中一项多中心随机盲法试验,选取400例西医院病例,涵盖北京肿瘤医院、天津人民医院等。最终结果显示,使用该方后化疗完成率提高了15%。这一成果去年在英国顶级期刊发表,国际顶级临床杂志首次认可中医随机临床研究,有力证明了中药方在肿瘤治疗中的显著疗效。杨宇飞表示:“我们的研究就是为了实现减毒增效,这也是中医在肿瘤化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体现。”

多年的临床实践,让她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肿瘤治疗的早期、中期、晚期,中医都能有机融入西医治疗过程。这种全病程的中西医融合模式,正是构建中国特色医疗技术体系的关键所在。

“要通过发挥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和西医精准诊疗的优势,能全方位、全周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与民众需求的医疗技术体系。”她说。

破局之策:多维度推动中西医深度融合

两会期间,杨宇飞凭借多年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深耕,从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前沿的学术研究出发,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且具前瞻性的建议,为推动中西医深度融合明确方向。

在政策引领层面,杨宇飞强调,相关部门需发挥引领作用,清晰界定中国特色医疗技术体系的发展路径。她建议全面梳理各相关部门职责,出台系统科学的政策。例如,将中医药发展成效作为三级甲等医院验收的关键指标,从制度层面为中西医融合的稳步推进提供保障。只有政策发力,才能促使医疗机构从根本上重视中西医融合,为后续的临床实践与学科发展奠定基础。

人才培养是中西医融合的根基。杨宇飞指出,当前中医价格体系不合理,影响中医药人才的发展与留存。因此,需调整价格体系,提升中医药从业者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中医事业。同时,针对现有中医从业者,应强化西医知识与技能培训。通过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以及临床实践活动,打造一支精通中西医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她所在的团队为例,团队成员定期开展中西医融合培训,不断提升诊疗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

临床实践中,建立契合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迫在眉睫。杨宇飞认为,不能简单套用西医评价标准衡量中医疗效,应结合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等特点,制定包含中医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多维度评价指标,客观、全面地评估中医治疗效果。此外,在肿瘤治疗等重点领域,要大力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通过多中心协作,探索中西医融合的最佳治疗模式、用药时机等,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证据支撑。就像她开展的肿瘤化疗减毒增效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提供了宝贵经验。

谈及学科建设,杨宇飞积极倡导推进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建设,特别是启动人工智能与中医药学结合的“智慧中医”建设。她提出,明确以“中体西用”为方向构建智慧中医学科体系,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分析预测等方面的优势,结合传统中医智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突出中医药特色。为此,需组建一支由中西医名医和人工智能专家构成的团队,开展“智慧中医”交叉学科理论框架研究。在教育领域,应将“智慧中医”交叉学科纳入八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试点,把中医药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纳入岐黄工程,为学科发展培育中坚力量。

她坚信,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中西医融合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与力量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