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这彰显出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高效安全的储能技术是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电动汽车竞争力、实现“双碳”目标、确保能源安全的关键环节,应大力发展镁电池技术和镁储运氢产业。
镁离子电池有望成为未来的主力电池
中国经济时报:二次电池储能是国内外重要的发展方向。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二次电池,但其安全性和全球资源短缺问题很难得到根本解决。二次电池储能还有哪些方向?
潘复生:镁离子电池具有安全性高、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显著优势,已引起国内外市场的高度关注,有望成为未来的主力电池。专家认为,一旦实现产业化,镁电池将是能源产业中的颠覆性技术。
我国镁资源储量在全球居第一(占全球70%以上),大力发展镁电池可减少对锂、钴、镍等进口资源的依赖,提升新能源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镁电池的本质安全特点对降低电动车安全风险、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意义重大。
我国在新一代镁离子电池开发上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建有国际上最大的镁电池研究队伍。重庆大学、超威集团等已开发了一批世界级成果,若干镁离子电池有望在2年至5年里实现产业化。政府企业联动可以为这一未来产业发展注入加速度,对我国能源转型中推进储能瓶颈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
应加大对镁电池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力度。在超长期国债项目、两重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计划中启动和加大对镁电池开发与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成立专项支持镁电池在“十五五”期间完成GWh级产线建设。
完善镁电池政策工具箱,对创办镁电池企业实行“三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镁电池企业提供20%设备购置补贴,首台(套)设备和产品补贴提高至3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50%。产业化成熟后,将镁电池纳入新能源车补贴目录、新型储能电池优先采购清单等。
加强国内外合作,推动形成国际标准话语权。组建全国镁电池标准制定专委会,牵头成立国际镁电池创新联盟,主导ISO/IEC国际标准制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设镁电池示范项目,输出中国技术标准。
加大对镁储氢、运氢产业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力度
中国经济时报:氢能战略是全球发展战略之一。您认为,要如何解决低成本安全储运氢的痛点,加快氢能的高效应用?
潘复生:低成本安全储运氢是实施氢能战略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但氢气的高效安全储存运输已成为制约氢能应用的最大瓶颈,管道运氢由于氢脆等问题,无法实现长距离商业化规模应用。
镁基储氢材料是固态储氢,具有资源丰富、体积储氢密度高、安全性能好、常温常压安全储运、材料成本低等核心优势,可以实现氢气从液态、气态储运向固态储运的根本性转变,有望成为突破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储运氢安全风险大、成本高困境的战略选择,其大规模应用能有效解决氢气存储和运输难题,构建稳定可靠的氢能供应链,降低我国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能源自主可控能力。
作为新的储运氢技术,应加大对镁储氢、运氢产业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在超长期国债项目、两重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计划中启动和加大对镁储氢、镁运氢开发与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成立专项支持镁基固态储运氢在“十五五”期间完成千吨级产线建设。
完善镁储运氢政策和制度工具箱。对创办镁储运企业实行“三免三减半”所得税优惠,提供20%设备购置补贴,首台(套)设备和产品补贴提高至3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50%;组建全国镁储运氢标准制定专委会,牵头成立国际镁储运氢创新联盟,主导ISO/IEC国际标准制定。
规划和建立镁储运氢全国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氢气安全储运尽管已成为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但研究平台还呈现小而散的特点,目前是世界级高水平平台建设的重大机会。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