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已圆满闭幕,会议共编发发言352份,其中大会口头发言28份,其余为书面发言,内容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现据《人民政协报》所作大会书面发言摘登,摘取其中九三学社中央和九三学社社员中的委员提交的书面发言。
九三学社中央:
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建设高校一流教师队伍
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在科技,科技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为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此,建议:
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通过合作办学、举办高层次交流、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等活动,深化与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交流合作。鼓励年轻学子出国交流学习,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高校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或工程,参加或举办高层级国际学术活动,集聚全球高端人才开展对话合作。
充分信任和放权,鼓励高校立足自身实际探索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真正的世界一流高校从来不是评出来的,而是竞争出来的。尽量减少对高校的考核评价,让其凭借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学术水平、国际国内美誉度等,“自动”回应社会期待和评价,进而将此内涵式的评价模式传导给教师。
提升高校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为人才自主培养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平台。提高高校研发经费占全社会总研发经费的比例,深化研究型大学与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支持一流高校立足优势学科的既有基础建立国家级科研平台,在规划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时,有计划向高校倾斜。打造围绕高水平研究型高校,集国家重点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科学家生活区于一体的未来科学社区,保障战略科技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发展。
着力提升现代化高校治理水平,做好人才服务和保障工作,营造良好大学氛围。做好各类政策统筹协调,促进各部门有效协同,最大程度形成政策合力。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学者治学”和高校“学术共同体”建设。完善政策举措,切实解决高校教师后顾之忧,让他们身安心定,施展才智。
九三学社中央:
推动美丽草原建设
写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草原篇章”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的重要功能,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好新时代草原工作,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建议:
高度重视增加投入。统筹考虑治理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提高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逐步增加直接用于草原保护修复的财政资金投入。同时,提升补奖资金使用效率,推动生态补奖由前补助向后补偿转变;针对各地发展水平和承包规模,实施差异化的补奖标准。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界定补偿对象,充分调动草原所有权者、承包者和经营者等各方积极性;切实建立起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加大对因保护草原而丧失部分发展机会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形成多方保护合力。
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尽快出台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切实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所需最基本、最重要的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和管理。加快制定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草畜平衡评价标准。
强化草原科技支撑。强化草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新时代草原人才“雁阵”格局,通过组织实施草原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国家重点研究平台,对涉草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给予政策倾斜,打造一支有规模、素质高、结构优化、作用突出的草原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形成草原科技战略支点,将草种纳入种业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启动全国范围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项目,在全国范围搭建和布局草种育种实验室和平台、草种质资源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草种子认证体系,孵化、培育和壮大一批一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高产草种生产及利用产业基地。
王桂林委员: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从“培育”到“加快建设”,体现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议:
让持续创新成为企业“DNA”,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企业一旦站上创新的潮头,维持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持之以恒坚持创新。要发挥政府“政策引导者”作用,从制度设计上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优化企业研发经费统计方法,统一企业会计核算、高企认定、加计扣除税收规定三类口径,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建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机制,强化企业在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的融通带动、引领示范作用,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让“世界地图”深入企业心中,推动“国货出圈”向“国货出海”转变。积极帮助企业扩大“朋友圈”,支持企业深耕欧盟、东盟、美国、日韩等传统市场,强化“一带一路”国家科技、产业合作,重视发展新兴市场及RCEP成员国市场,推动产品、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树立“品高价优”的产品理念和形象,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十余载,但大部分国货的产品力、品牌形象暂时未能满足高端高质的消费需求。因此既要做高端产业,也要做产业高端,把企业市场竞争的重心由低价胜出引导到提升质量溢价与品牌效应上来,支持企业瞄准先进标杆开展质量攻关。
为企业家创造“一池最适宜的水温”,以“一流生态”成就“一流企业”。政府要给企业家稳定的政策预期,营造依法保护企业意识和举措,让企业家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和引领者,打造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和金融家交融共生的生态。
(王桂林系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副主委、广州市委主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
张桃林委员:
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综合施策提升种粮效益
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化底线思维、注重统筹协调、因地制宜施策,让产能基础更牢固、种粮收益有保障、产区抓粮不吃亏,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建议:
坚持不懈夯实产能基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布局,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统筹粮食与其他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品种结构和时空布局,促进粮食生产与环境生态良性互动。同时,拓宽农业生产空间,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加快耕地保护立法,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完善占补平衡制度和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投入标准和建设水平,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坚持科技引领绿色发展。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综合产能提升,集成推进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配套。
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价格体系要更精准,统筹做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完善粮食优质优价机制,构建分类分级的收储价格体系。补贴机制要更灵活,建立与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及粮食生产成本动态挂钩的补贴触发机制,及时有效稳定种粮收益预期。保险服务要更普惠,突出粮食生产战略性定位,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性农业保险力度,扩大粮食生产保险种类和覆盖范围。产业政策要更有力,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完善考核强化奖补激励。调整相关统计口径,设置大豆和青贮玉米产量折粮系数,科学考评粮食安全责任,促进玉米大豆轮作、种地养地结合。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和省级财政统筹力度,建立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建立横向补偿机制,设立国家层面统筹的专项基金,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张桃林,系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
陈怡平委员:
加快完善秦岭生态产品补偿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其生态结构复杂、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效益外溢性显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型区域。推动秦岭生态调节服务价值转化是维护秦岭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的必然要求。建议:
建立秦岭县域生态产品补偿目录。以乡镇为单元,搭建秦岭GEP动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科学核算县域生态产品产出数量与质量,建立县域生态产品补偿目录,制定统一、科学的生态产品补偿标准,推行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效率的绿金供给指数,加快绿色GDP、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推动秦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建立秦岭县域的生态产品精准补偿机制。秦岭陕西段有39个县,全域秦岭区县13个、广域区县7个(70%以上面积处于秦岭)和区域秦岭区县19个(70%以下面积处于秦岭),绿色发展潜力较大,是“秦岭生态产品模式”的实现区县。以全域区县为典型,建立秦岭县域的生态产品精准补偿机制,由“撒胡椒面”向“精准补偿”转变,向“谁保护质量高,谁受益大”转变,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外溢性追踪补偿机制。外溢生态产品包括农、林、畜、渔、生态能源、水资源、水土保持等19项基本参数。以生态产品供给实际外溢的生态产品计算实际提供的生态产品价值,精准追踪核算“外溢县”与“受益县”之间生态产品“源”与“汇”的关系,确立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县享受的水资源供给数量,精准把握水资源“源”与“汇”的关系比例,动态调整生态产品补偿额度。
(陈怡平,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副院长)
葛会波委员: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我们围绕“推进降碳产品价值实现”开展调研,以河北为例,对降碳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议:
完善碳交易法律法规。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或修订碳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碳排放权有偿取得和碳排放交易的法律地位。
创新丰富碳金融产品。各商业银行应加大创新碳金融产品的力度,如开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以碳权作为抵押的融资方式;积极发展基于碳排放权的融资租赁业务,开发基于CERS的融资租赁方式;大力发展碳保理业务,在应用中将保理与融资租赁相结合;鼓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碳基金理财产品,开发信托类碳金融产品等。
培养碳交易专业人才。碳交易业务的专业性强,交易规则严格、程序复杂,对从事碳交易的专业人才素质要求高。在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加大对碳交易人才培训培养力度,提升碳交易专业人才的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发展碳交易中介市场。结合国情出台有助于碳交易中介机构良性发展的政策。同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民间资本进入;允许中介机构购买或开发清洁能源项目,以及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账户管理、项目购买等服务,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以实现降低交易成本和项目风险的目的。
建立跨区域碳交易平台。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建立国家或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将所有的碳交易都集中到交易平台上进行。
(葛会波,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河北省委主委,河北省科学院院长)
(来源:《人民政协报》3月12日-3月21日书面发言摘登版面)